中宏网12月8日电(记者 韩鹏飞) 12月8日,中国——东盟低碳投资合作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东盟能源中心、能源基金会共同主办。会议聚焦“中国——东盟低碳投资合作”主题,从解决能源获取、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强电网建设、发展电动交通等关系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问题着手,相互交流政策进展、探索技术创新、展示合作成果、挖掘合作机遇,为中国——东盟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出席会议并致辞。
苏伟表示,绿色低碳发展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是低碳与发展的有机结合。近年来中国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已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践行者。中国始终秉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十年来中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中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两年来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截止到2021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1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2012年相比,2021年中国能耗强度下降了26.4%,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水耗强度下降了4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58%。推进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2021年中国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达到20多亿平方米,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一,保有量占到全球的一半。
中国扎实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九年来,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绿色已经成为高质量“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中国充分发挥全球最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国优势,深化能源绿色低碳国际合作,为全球供应了58%的多晶硅,93%的硅片,75%的电池片,73%的光伏组件和50%的装机,有力支撑全球能源转型。
近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呈增长态势,为国家贡献绿色低碳发展。
当前,国际社会已就绿色低碳转型形成共识,正在落实到具体的行动。截止到2022年5月,127个国家已经提出或者准备提出碳中和的目标,覆盖全球GDP的90%,总人口的85%,碳排放的88%。据淡马锡控股等联合编制的2022年东南亚绿色经济报告估算,东盟在23年前就需要1到3万亿美元的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农业和土地利用方面的绿色转型。中国与东盟低碳投资合作空间广阔,恰逢其时,两个经济体之间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合作:
第一,坚持机制性交流研讨,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东盟能源中心,能源基金会等机构的优势,常态化开展中国东盟低碳融资合作国际研讨,强化绿色发展领域的信息互通,经验分享,需求对接,逐步构建起多方合作,共同推进的绿色低碳合作新格局。
第二,加强推进绿色项目务实合作,充分利用好中国和东盟互补优势,共同发掘绿色低碳新机遇,深化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等绿色低碳经济全产业链的沟通交流、合作,鼓励企业开展绿色项目合作,在电力、生态、环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倾力打造一批精品工程、绿色工程、标杆工程,共同实施更多小而美项目,提供一批可复制的绿色解决方案,切实提升各国民众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当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强化绿色金融支持保障,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绿色金融合作,促进产融对接,发挥中国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的领先优势,积极开展中国东盟绿色金融标准互联互通和绿色资金的融通,促进绿色金融领域的能力建设,鼓励中国和东盟的金融机构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建立和完善项目风险评估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性、金融机构对海外项目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识别和管理作用。
来自中国、东盟和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缅甸等东盟成员国能源、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等逾150人参会。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