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秋雨淅淅,秋叶沙沙。
清晨的运城市临猗县三管镇卫生院,慢特病门诊的门口早就挤满了人。从60公里外的永济市虞乡镇赶来的患者家属说:“晓波这娃看病实在,脸上总挂着笑,开的那中药,老丈人的病就有了起色。这不,今天又来抓药了!”
在临猗县有个三管镇,距离县城30公里,处于临猗、万荣、盐湖三县交界地带,俗称“三不管”镇。因为这个医院是山西省卫健委确定的医疗次中心,周围群众有个头痛脑热的,都愿意到这里来看病。
被乡亲们挂在嘴边的这位医生,正是樊晓波——在临猗西半县的东张、角杯、孙吉这些黄河岸边的乡镇里,这个名字比明星还响亮。
17载行医路,脚步跟着黄河走
2008年深秋,樊晓波背着药箱走进东张镇卫生院时,还是个眉眼青涩的年轻人。从东张镇的土坯诊室,到扛起角杯镇中心卫生院西张吴分院的担子,再到今年9月转战50公里外的三管镇卫生院,他的白大褂口袋里总装着两样东西:写满患者名字的便签,和一管润喉糖。
“樊医生到哪,俺们就追到哪。”有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从50公里外的黄河边的孙吉镇王显庄赶来,手里攥着用塑料袋层层裹好的病历本,“我经常出汗,遇事心情急躁,在张吴我找他看病,一看就轻了!听说他调到三管了,我就撵了过来。”
中西医“双剑合璧”,疗效是最好的口碑
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的进修室里,他记满了三大本西医诊疗笔记;陕西中医药大学的药铺旁,他跟着老中医辨认草药的纹路。17年里,内科诊室的听诊器与中药房的铜药碾子,在他手里成了“黄金搭档”。
高血压患者血压骤升时,他一边调整西药剂量,一边开出平肝潜阳的汤药;孩子夜里咳得直喘,他扎针时会先给娃讲个黄河滩的小故事,再贴上自配的止咳药膏;就连让人头疼的灰指甲,他也琢磨出“中药泡洗+西药外涂”的法子,让老乡们不用再揣着偏方偷偷试。
翻开他的接诊记录,20余万人次的就诊量里,藏着太多“奇迹”:脑梗塞后遗症的大叔能重新下地种桃子了,常年咳得直不起腰的婶子不气短了,尿床的娃终于敢在学校住宿舍了。每年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时,他总守在病床边,直到监护仪的曲线平稳得像黄河滩的黎明。
带着团队往前冲,小医院跑出加速度
2022年秋,樊晓波接过西张吴分院院长的调令时,院里的中药柜还空着一半。他带着全院人“啃”专业书,每周四下午的集中学习雷打不动,一年40多场培训下来,护士能认出百种草药,年轻医生也敢开中医处方了。
3年功夫,这个曾年门诊量不足万人的小院,硬是被他带成了“网红卫生院”:年门诊量飙到近6万,乡亲们更信中医了,70%的诊疗都用中药、针灸;他琢磨的小儿推拿、贴敷疗法,让70%的小病娃不用打针就好利索;业务量翻了5倍多,年收入从不足百万冲到500万以上,可药价反倒比以前低了—他总说:“咱挣的是良心钱,不是乡亲们的救命钱。”
初心藏在细节里,百姓才愿追着跑
9月17日这日,送走吕梁市柳林县参观国家基本公卫项目的同行,樊晓波九点多一屁股蹲在诊室里,为远道而来40多位患者把脉会诊,一直看病到12点半吃饭时间,他才带着歉意告诉后来的候诊者说:“下午两点我在诊室等你。”
“医生不光要治身上的病,还得暖心里的寒。”樊晓波总把这话挂在嘴边。他的诊桌抽屉里,常年备着给低血糖患者的糖块,给老人的放大镜,给小孩的卡通贴纸。黄河岸边的风里,吹过他的名字,也吹过乡亲们的念叨:“这样的医生,咱愿意追着他跑!”(图文 郝东亮 杨蕾 王革)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