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23.38万亩红枣林随风摇曳,132座智能温室构筑起一个庞大的“菜篮子”矩阵,牛羊的哞咩声与饲喂机械的轰鸣声交织——这场由“立体种养+科技赋能+产业融合”驱动的产业变革,正书写着绿洲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作为全疆乡村振兴示范县,若羌县以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的双重路径,走出了一条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立体种养:枣林深处增收忙
走进吾塔木乡尤勒滚艾日克村的万亩枣林,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洒下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微风拂过,枣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里动人的增收故事。一场“树上有枣、林间有鸡、地下有粮”的立体种养革命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逻辑。
“我们引进500只鸡苗实施林下养殖,同时套种花生,每亩地实现‘三金叠加’——红枣增产30公斤、鸡肉及禽蛋增值200元、花生增产150公斤。”6月26日,村委会主任努尔麦麦提·阿布拉自豪地说道。他和村“两委”探索构建的“以养肥种、以种促养”生态循环系统,让每亩枣园实现了“枣果金、禽蛋金、杂粮金”三重收益。
村“两委”邀请县农业技术专家现场指导的花生套种技术,不仅改善了土壤固氮,更让红枣糖度提升了2度。如今,村里通过“党支部+农户”模式,统一整合土地资源,组织村民参与枣林管护、畜禽养殖等工作,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同时,也壮大了集体经济。
村民居热提·库尔班乐呵呵地算起了经济账:鸡群啄食害虫减少了农药投入,鸡粪还田替代了化肥,每亩节省200元成本;套种花生每亩增收在800元左右;改良后的红枣糖度提升2度,特级果比例突破60%,收购价从每公斤20元涨至28元。这种“以养肥种”的生态循环,将使红枣种植户年均增收1.2万元。
“过去枣农只盯着树上收成,现在林下空间成了增收新渠道。”见到“林下养殖+枣园套种”模式带来的明显效益,努尔麦麦提·阿布拉欣慰地说。
科技赋能:戈壁滩上果蔬香
铁干里克镇努尔巴格村,曾经是“风吹石头跑”的不毛之地。如今,站在这片土地上,132座智能温室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蓝色光芒,宛如一颗颗璀璨的蓝宝石镶嵌在戈壁上——盛世羌农设施农业基地正书写着沙漠变绿洲的传奇。
6月26日,基地技术员如则古丽·阿布都瓦日斯熟练地通过手机APP操控系统:“设定28℃恒温、60%湿度后,系统自动调节风口和滴灌。”这种智慧农业模式使管理效率提升80%,让2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打工学技两不误”。
基地采用“黄沙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每座占地3亩的大棚年产蔬菜8吨左右,年产值达950余万元。这一组组惊人的数据,印证着科技的强大力量:曾经寸草不生的戈壁,如今年产8000吨蔬菜直供疆内外市场,还带动当地菜价下降1.5-2元/公斤。
村民热依汗古丽·阿吾提日均采收蔬菜300公斤,月收入3000元;而库尔班尼莎·买买提经过管理培训后,计划和老公一起承包大棚创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技能提升”的双赢。
据悉,盛世羌农设施农业基地四期全部建成后,不仅能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还将推动戈壁设施农业向“种植+加工+旅游”全产业链延伸。
到年底,若羌县将建成投用日光温室200座以上,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以上,蔬菜自给率超过70%,果品产量达到15万吨,建成南疆优质瓜果蔬菜基地。
延链增值:枣园车间“金果”灿
6月27日,走进新疆羌域食品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有序运转,一瓶瓶深褐色的红枣醋在传送带上有序移动,实现了红枣从“鲜果”到“金果”的蜕变。
来自吾塔木乡依格孜吾斯塘村的吾斯曼·买买提和同事们正在按出厂标准仔细检查生产线传送过来的红枣醋,“完全达标,可以装箱。”和吾斯曼一起在羌域公司其他岗位工作的还有20余名村民,“公司给了我们就业的机会,每个月有5000元的收入,我们一定好好干。”
为充分发挥县域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该公司不断加大对红枣精加工产业的推进力度,打造以红枣为主的农副产品冷链仓储、精深加工、平台销售及加工投资洼地,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带动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8户合作社员实现增收。
公司经理陈旺介绍说:“我们的‘羌鑫’红枣醋以若羌本地优质红枣为主料,辅以野生黑枸杞、甘草,经过19道工序发酵酿造而成,是国内首创药食同源的红枣果醋,市场反响良好。”
若羌红枣产业的纵深拓展更具代表性: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来,投入专项资金3亿元,建设以红枣为主导产业的农产品加工园,目前,若羌有初加工企业10家,深加工企业5家,致力于研发枣浆、枣粉、枣醋、枣酒、冻干品等一系列精深加工产品。
产业链延伸带来乘数效应。2024年,若羌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产值达78.59亿元,其中主导产业红枣产值达51.21亿元,占产业园总产值的65.16%,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5万元。
畜牧升级:联动模式效益增
瓦石峡镇塔什萨依村是新疆七星羌都集团农牧有限公司重点帮扶的对象。为了让村民有稳定收入,公司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村民们养殖技术,将公司的优势和当地资源结合起来,大家拧成一股绳,为若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企业的一份力量。
“龙头企业+合作社+社员”模式在这里释放出强大的叠加效应。新疆七星羌都集团农牧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畜牧代养等方式,让229户村民实现“土地租金+企业工资+产业分红”三重收益。同时,通过“企业+合作社+社员”模式,实现土地流转、饲草料供给、技术培训全链条帮扶。
6月27日,在养殖基地务工的麦麦提江·铁木尔激动地说:“我去年拿到了6000元的土地流转分红,现在给七星羌都集团养羊,每月还有4500元工资,既拿上了租金又当上了产业工人,多好呢!”这种“保底分红+务工收入”的组合拳,让229户村民户均年增收4735元。
2024年,若羌县深入实施“兴猪、扩羊、增牛”战略,若羌县羌都天泽猪场(一期)建成投产;中闽百惠肉丸生产线建成投用。全县牲畜存栏40.32万头(只)、出栏50万头(只)。
今年,若羌县推动畜牧养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加快羌都天泽生猪养殖项目(二期)建设,将实现牲畜出栏60万头(只)、禽类出栏10万羽,完成牲畜改良5.77万头(只),持续提升畜牧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
多维赋能:乡村振兴谱新篇
站在位于吾塔木乡的自治区红枣绿色果品示范基地观景台远眺,一幅美丽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万亩红枣林如宝石般镶嵌大地,远处的智能温室群似明珠散落戈壁。
一组数据透视增收背后的经济图谱:
立体种养——套种花生亩均增收800元,林下养殖降低种植成本25%;设施农业——智能温室亩产果蔬8吨,年产值3000多万元,带动就业200余人;精深加工——红枣加工附加值提升300%,酵素、枣酒等产品利润率超60%;多元增收——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757元,同比增长1078元。
若羌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道出发展密码:“每年县上出台的《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实施方案》等政策组合拳,构建起了经营性收入(红枣产业)、工资性收入(设施农业)、财产性收入(土地流转)、转移性收入(补贴发放)的多元增收体系。”
三产融合释放乘数效应。红枣庄园融合种植观光与文化体验,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2024年,若羌县34家民宿建成投用,新增床位1600余张。
这种“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使2024年全县旅游人数突破12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亿元,真正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
当枣花香漫过智能温控大棚,当收获的喜悦在枣农眉间舒展,当返乡青年的创业梦想在戈壁扎根……作为全疆20个乡村振兴示范县之一,若羌用“一主三副”的产业布局(红枣为主导,生态畜牧、设施农业、特色种养为补充),生动诠释了“沙海淘金”的传奇:产业融合是解锁增收的密码,科技赋能是驱动变革的核心,机制创新是行稳致远的保障。
在如今的若羌,每一株红枣树都在低语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赢,每一座温室大棚都在见证科技与土地的深情对话,每一处养殖场都在谱写循环农业的绿色乐章——它们共同汇成了若羌各族儿女以勤劳双手在戈壁绿洲书写的乡村振兴幸福诗篇。(图文 若羌县融媒体中心)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