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盛夏清风,稻浪翻涌。水下稻根盘错,小龙虾藏身其间。它们风起则紧贴根须,仅长须轻探;风歇便游出,用虾钳剪水,激起瞬时水花。近日,记者来到新疆兵团第四师六十八团(以下简称“六十八团”)探访当地水稻种植情况。
六十八团地处伊犁河畔的冲积平原,当地河滩漫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照资源丰富。充足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壤以及适宜的气候,为当地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据了解,当地水稻种植已取得连续十四年丰产丰收的喜人成绩,截至目前当地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78万亩。2024年当地水稻最高单产达到892公斤。
六十八团六连副书记、连长陶志强说:“我们种出的大米,口感清香软糯,在本地市场销路很好。”
长期以来,六十八团通过完善的渠系网络滋养着稻田,条田林网与先进水利设施交织,铸就了“田成方、渠相通、旱能灌”的高产根基。如今的六十八团的水稻种植也已迈入“智慧时代”。从软盘旱育秧、无人机化控再到激光平地等技术的应用,当地已构建起成熟的生产技术体系。截至目前,当地水稻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8%。
2020年,六十八团大力推广“稻虾共作”种养模式。该模式让小龙虾与水稻结成紧密联系:小龙虾能为水稻松土增肥,而稻田则为小龙虾供饵遮阴。六十八团六连职工周仁洪表示,以前种植一亩地水稻能收入七八百元钱,而现在则能达到一千五百元。
短短数年,六十八团已形成从生态种养到品牌营销、农旅融合的稻虾全产业链,昔日的单一粮仓变为多元增收的“聚宝盆”。六十八团正以科技与生态为双翼,让传统稻作不断焕发生命力。
近年来,为促进农文旅深入融合发展,六十八团做足“农”文章,打造“衍生品”深挖稻作文化,以长丰稻作文化展览景区为核心区,依托团场现有的生态环境优势和丰富的各类自然资源,积极打造农文旅融合项目。
据了解,在2014年,当地团场稻田景观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美丽田园-稻田景观”。而长丰稻作文化展览景区于201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项目占地1000余亩,是集观赏、娱乐、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园区。
六十八团党委常委、副团长贺泉源表示,当地将持续深耕稻虾共作技术,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深化农旅融合,让“美丽田园”景观孕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业态。
当稻浪翻涌与虾跃清波在伊犁河南岸相融,六十八团正以“生态优先、科技驱动、产业融合”的笔触,书写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图文 韩博)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