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6月25日,国网哈密供电公司组织人员对鸭子泉升压汇集站220千伏送出工程进行验收,标志着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14项配套新能源送出工程进入验收阶段。工程投运后,在提高哈密新能源送出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新疆清洁能源开发,带动哈密市山北两县能源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绿电疆电外送,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当天,在伊吾县淖毛湖的戈壁上,国网哈密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组织人员正在对苏海廷变电站至沙伊苏升压汇集站之间的送出工程进行验收。
国网哈密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项目现场验收工作负责人龚正介绍,本次验收分为三个小组,分别是塔组、线组和测量组。塔组人员使用望远镜在塔下巡视,线组使用无人机进行精距及附属设施的巡视,测量组分为接地电阻测量和弧垂测量两部分。铁塔螺栓抽检部分全线覆盖,抽检率达到100%。
工程建设面临严峻的自然环境挑战。项目全线位于哈密大风区及戈壁荒漠地带,年均大风天数超过200天,最大风力可达12级,施工窗口期极短。
龚正表示,验收过程中若遇到五级风,塔上作业将停止。因近期高温天气,作业前为工作人员准备了藿香正气水,并避开中午高温时段,确保工作人员有充足休息。
“疆电入渝”工程是连接新疆哈密与重庆的特高压输电通道,旨在将哈密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电力输送至川渝地区。此次验收的14项配套新能源送出工程,是保障电力稳定输送的关键环节,涉及750千伏三塘湖北、淖毛湖变电站及975基铁塔的建设和调试。
国网哈密供电公司建设部专责卢磊称,7月至9月初,14项工程将陆续具备投产条件,9月份将结合750千伏三塘湖北和淖毛湖变电站投产同步投产。14项工程地处大风、戈壁区域,全线975基铁塔均采取掏挖式基础,其中七项工程铁塔采用耐候钢铁塔,工程建设过程中机械化施工达到100%,为工程高质量建成投运奠定了基础。
为应对恶劣环境,工程采用多项创新技术:7项工程使用耐腐蚀钢材,大幅提升铁塔在风沙侵蚀下的使用寿命;975基铁塔全部采用掏挖式基础,增强抗风稳定性;运用大型机械进行组塔、放线,减少人工依赖,提高效率。面对工期紧、任务重的压力,国网哈密供电公司成立14项工程联合临时党支部,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党员下沉一线,实行“领导包抓+党员挂点”机制,累计解决施工难题120余项。
卢磊表示,公司集全公司之力,加强专业协同管理,通过各专业协同配合,打通工程建设各环节的难点、堵点,为工程三季度按期投运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验收阶段,科技手段成为提质增效的关键。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对导线、绝缘子等关键部位进行全方位扫描,数据实时回传分析,效率较传统人工巡检提升3倍。
14项工程投产后,将有效提升哈密区域内新能源电力外送能力,预计每年可向重庆输送清洁电力超过2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6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00万吨,对促进东西部能源互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哈密市融媒体中心 田玉 王一川 刘亚辉)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