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6月24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国动办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高洪波介绍“山东提高国防动员服务社会惠及民生能力”相关情况。
构筑“清凉防线”,人防工程化身“避暑港湾”
“我们充分发挥人防工程冬暖夏凉、温湿恒定的优势,于6月下旬到8月底,持续开展‘要纳凉到人防’惠民活动。”高洪波介绍道。
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坚持“早部署、早启动、早开放”。今年4月,各市即对符合条件的公共人防工程进行全面排查、检修维护和环境整治,确保场所安全、整洁、舒适,设施设备完好,消防应急到位,着力把纳凉点打造为安全舒适的“避暑驿站”。济南等地普遍配备了休息座椅、饮用水、应急药品、防暑用品。部分条件较好点增设阅读角、无线网、电影放映,并组织志愿者服务,提升市民体验。
广泛布点,惠及大众。今年山东省继续开放47处公共人防工程作为避暑纳凉点,纳凉总面积达到43.8万平方米,主要分布于城市人口密集区、热门景点、商业中心及交通枢纽等人流集中区域,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就近避暑。
信息透明,便捷可达。为方便群众及时准确获取信息,已通过省国动办官网、“山东国防动员”微信公众号、主流媒体等发布了《2025年山东省人防工程避暑纳凉点公告》。公告详列各点名称、地址、开放时间、咨询电话等关键信息。山东省国动办鼓励群众关注官方发布,合理选择就近地点,安全、文明、有序纳凉。
缓解“停车难题”,人防车位释放“空间红利”
高洪波说:“我们积极盘活人防工程停车资源,服务城市发展、缓解民生难题,可向社会提供各类停车位250余万个,重点缓解城市核心区、老旧小区、医院、学校等区域停车压力。”
规划引领,融合建设。山东省国动办坚持将人防工程建设规划与城市交通、停车规划紧密衔接。在新建民用建筑同步建设防空地下室阶段,引导建设单位在满足战时功能前提下,优先建设地下停车场。鼓励在大型公共建筑、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建设连片人防停车设施,从源头上增加车位供给。
盘活存量,挖掘潜力。山东省国动办对具备条件的公共人防工程进行改造升级,达标后向社会开放。同时,积极引导规范小区、商场等配建人防地下室用于平时停车。各地在主城区释放了大量人防停车资源,极大改善了停车状况。
规范管理,提升效能。为确保人防车位安全、高效、规范使用,各地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管理办法,明确人防车位平时使用的权责关系、维护要求和安全责任。临沂、泰安等地推动人防停车场接入城市智慧停车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停车引导、便捷支付。
赋能“城市活力”,人防空间服务“经济发展”
高洪波介绍:“人防工程不仅是战时的‘保命工程’,也应成为提升城市功能的‘活力空间’,我们着力推动人防工程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商业、交通、休闲服务。”
打造便民商业网络。将位于中心区、居民区或交通节点的人防工程改造为地下商业街、超市、餐饮、文创空间等,在城市地下发展便民商业。如青岛书院路人防商业街,集购物、休闲、餐饮功能于一体,日均客流量大,既繁荣了经济,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畅通城市交通脉络。积极探索利用人防工程解决城市“过街难”问题,结合城市更新、地铁建设、道路改造等契机,规划建设了一批人防过街通道,连接地铁站、公交枢纽与周边商业、办公、居住区,形成便捷的地下步行网络,保障了行人过街安全,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
拓展全民健身空间。山东省国动办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公共人防工程向公众开放,用于群众性体育活动。一些空间宽敞、层高适宜、通风良好的人防工程被改造为全民健身中心,深受周边居民特别是青少年和上班族的喜爱,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厚植“国防情怀”,宣教场馆提供“文化滋养”
“我们积极挖掘资源优势,建设和开放国防动员宣教场馆,努力提供优质国防文化服务,营造关心、热爱、建设、保卫国防的浓厚氛围。”高洪波表示。
打造宣传教育主阵地。山东省国动办持续加大投入,建设和完善了一批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国动宣教馆。这些场馆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和警示性于一体,成为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开展国防教育、人防知识普及、公共安全教育的核心阵地。目前,山东省已建成并常态化开放的宣教馆共计19处。
丰富文化服务供给形式。山东省国动办立足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重点做好了“三个结合”文章。一是常态化开放与预约参观相结合。各场馆制定详细的开放计划,接受团体和个人预约参观。二是主题展览与互动体验相结合。围绕重要节点,策划举办主题活动。设置各类模拟体验区,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用性。三是国防动员元素和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将国防动员宣传教育与沂蒙精神、胶东红色文化相结合,讲好齐鲁国防动员故事。
服务“全民国防教育”格局。山东省国动办主动与宣传、教育、文旅等部门加强协作,将国动宣教馆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系,共同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图片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