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春潮涌动处,扬帆正当时。在郑州航空港区,民营经济以“顶梁柱”之姿撑起发展脊梁——贡献全区90%以上的GDP、外贸进出口、研发投入与就业岗位,占比97.5%的民营企业在此扎根生长。在这里,政策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深度咬合,民营经济成为郑州航空港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
环境优化:审批瘦身 法治护航
营商环境是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也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为优化环境,郑州航空港区创新实施“一统十联”工作机制,让政务服务实现“不见面审批”率95.8%,全国首创41项审批“零收费”,建设项目开工“一件事”办理时限压缩48%。“土地超市”将企业选址效率提升400%,工业用地出让实现“五通一平”“拿地即开工”。创新建立“两书同达”信用修复机制,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覆盖21个领域。
建立完善“府院联动”“府检联动”工作机制,建成2个标准化驻企警务室,开辟涉企案件“绿色通道”,提升涉企案件审判执行质效。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出台保护意见,统一知识产权刑事诉讼司法标准。建立行政执法“四张清单”制度,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选聘60名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监督行政执法工作。
政策赋能:助民营企业硬核突围
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郑州航空港区制定金融服务“1+N+配套”系列政策,创建“金融汇客厅”,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2024年授信额度约19.1亿元,放款16.2亿元。搭建企业和求职者对接平台,探索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健全产业准入和批后监管机制,保障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在全省率先推出“无还本续贷”新模式,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率先对增量配电区域内工商业企业按照3-5分/千瓦时标准进行普惠降价,降低企业用能成本约1200万元。
在加强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方面,郑州航空港区成效显著:62家省级“专精特新”、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此集聚,“四上企业”研发投入年增40%达41亿元。国家首批重点“小巨人”企业东微电子重点成果转化项目弥补国内技术空白,突破国外靶材技术垄断。
开放引领:激活民企竞争新势能
郑州航空港区建立重点项目“指挥部+专班”等机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等39个项目开展承诺式容缺审批,推动新开工项目164个,比亚迪新材料等48个产业项目建成投用。鼓励民营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拓展TIR跨境公路运输业务,开通“中国一俄罗斯”“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中国—老挝”等国际运输线路。
在近日举行的“工业图强·企业家精神”活动上,国内多家企业纷纷投资郑州航空港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企业家坦言,郑州航空港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令人震撼。
作为由国务院批复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区用制度创新的“乘法”破解发展难题,以服务升级的“加法”释放市场活力。当7.2万户民营市场主体在此竞相绽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民营经济高地的崛起,更是一幅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的壮美画卷。(陈斌 门杰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