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全国两会标注了新的时代方位——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政府工作报告中新概念、关键词层出不穷,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广受关注和热议。
标注新方位,开启新航程。中宏网河南围绕两会热点,推出“坚定发展信心 激发创业创新创造力量”系列报道,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舆论氛围,激发各界奋勇争先的热情与激情。
中宏网河南3月21日电(记者 门杰丹)2025年全国两会闭幕数日,关于民生议题的热议一直在持续。这些议题如春风化雨,勾勒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清晰脉络:从“催生政策单点突破”转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设计”,一场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变革正在加速。这些政策不仅关乎每个家庭的“钱袋子”“育儿车”“养老院”,更暗含破解人口结构困局、重塑经济增长动能的深层逻辑。
免费学前教育缓解“生不起”的焦虑,职普融通打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困局,育儿补贴重燃“多孩家庭”的期待,银发经济激活“夕阳人群”的消费潜力,体重管理则将健康关口前移……看似分散的民生政策,实则编织成一张覆盖“从摇篮到摇椅”的保障网。这既是应对生育率走低、老龄化加深的破题之举,更是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红利”的战略转身。
投资于人:开启新账本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这个提法有深意。
有媒体公开分析称,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最积极的因素。人力资本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把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让资金流向更有效益的投资,特别是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民生领域短板,有助于实现在惠民中发展、在发展中惠民。
专家认为,对当下中国而言,发展型消费的崛起、投资效率的提升和供给结构的优化,都要求投资重心从“物的积累”转向“人的发展”,“投资于人”成为破解经济循环梗阻的关键变量。
免费学前教育:破解“生养焦虑”
《报告》提出,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提升县域高中质量,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曾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减轻学生家庭的教育支出压力。
据媒体报道,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雅安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建议,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分为“三步走”:一是2025年至2027年试点阶段,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试点实行3年全免费,中部省份在优先保障残疾等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免费的基础上试点实施一年或两年学前教育免费。二是2028年至2030年推广阶段,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中央与地方分档分担机制,将免费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三是2031年至2035年完善阶段,实现3至6岁免费学前教育全覆盖。
育儿补贴:构建“政策暖房”
《报告》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发放育儿补贴首次被写入《报告》,育儿补贴怎么发、相关制度如何设计、什么时候开始实施,就成了今年两会结束之后,舆论持续关注的热点。
国家卫生健康委去年10月的数据显示,已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
专家认为,人口发展的情况下,生育不仅对家庭本身带来好处,更重要的是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在这样的情况下,生育成本就应该由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除了家庭之外,还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应该出一部分钱。在政策设计初期,可以设计0至3岁或者0至6岁,以后随着经济社会条件发展,可以慢慢再扩大。
可以想象,托育成本的降低,将影响生育意愿的提升,随着入托率的提升,女性劳动力得到解放,所以这一政策激活的不仅是生育率,更是“母亲经济”的乘数效应。
职普融通:教育分流的“立交桥”方案
《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职普融通被写入《报告》,成为讨论热词。对于很多人来说,这还是一个新词。
职普融通是指职业教育、普通教育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培养成果互认、发展路径互通等方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路径选择,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有代表认为,职普融通是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要完善职普横向融通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总结各地实践经验,优化现行系统规划和政策设计,从地方层面结合当地实际,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形成自上而下政策体系,切实推进职普融通。积极探索职普融通实践渠道,通过学籍互转、学分互认、课程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普通高中—职业教育—企业”横向融通。
银发经济:激活“长寿资本”
《报告》提出,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制定促进银发经济发展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银发经济出现在《报告》里,引发代表委员热议。他们认为,老年人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活力老人”继续发光发热不会挤占年轻人的就业岗位。目前我国的“银发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国家用兜底的方式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物质需求,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的需求更加丰富多样,既有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也有文化社交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仅靠国家托底性的保障显然已经不够。产业化的发展,可以使老年人需求得到更充分满足,同时也能够带动经济增长,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巨大动能。
体重管理:健康中国的“治未病”改革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记者会上用7分钟谈“体重管理”,体重、腰围、慢性病……每个关键词都精准戳中老百姓从外在形象到生命健康的关切点,因此,“体重管理”话题热度迅速增高。
雷海潮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去年启动实施了“体重管理年”行动。他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体重、管好体重、健康饮食、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有委员认为,最近“国家喊你减肥”话题刷屏,以体重管理“小切口”推动体医融合“大工程”的契机。今年不仅有对“大健康”理念的倡导和呼吁,还有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引导医疗卫生机构设立体重门诊等具体举措,这都将推进“体医融合”进一步落到实处,形成从“解近忧”到“谋远虑”的系统性改革方案。
这些政策既是对民生痛点的精准回应,更是对“以人的全面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刻实践。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活力、更可持续的发展新图景正在展开。
综上所述,从育儿补贴缓解“生不起”到银发经济挖掘“老有所为”,从职普融通打破“35岁危机”到体重管理延长“健康寿命”,这些政策构成了一个精妙的增长闭环:降低生育成本释放人口潜力,提升人力资本增强创新动能,健康管理延长劳动年限,最终通过消费升级牵引产业变革。
民生政策从来不是“烧钱换选票”,而是最深层次的生产力投资。当每个婴儿的啼哭都伴随政策托举,每位长者的皱纹都映照产业机遇,这种“人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中国穿越人口周期、续写增长奇迹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