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 吕丽明)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低于成本价销售,促销活动价格低廉但以次充好危害消费者权益,为中标不惜低于成本价投标……这种发生在多个行业的价格内耗场景,正迎来系统性治理。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2025年第4号公告《关于治理价格无序竞争 维护良好市场价格秩序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剑指“内卷式”价格竞争乱象,为市场竞争划定红线。
从行业阵痛到民生隐忧
当前,无序价格战已成为制约多个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其影响早已从企业经营蔓延至民生安全与产业根基。
在光伏行业,2024年至2025年初曾陷入产能过剩与利润崩塌的恶性循环,组件价格跌至历史低点,全行业利润率被压缩,不少中小企业因现金流断裂而被迫退出市场。建材领域的形势同样严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规模以上建材行业实现营业收入比上年下降12.2%,降幅比上年扩大4.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下降48.6%,降幅比上年扩大27.6个百分点;建材行业销售利润率3.5%,下降2.5个百分点。水泥价格一度跌至160元/吨,脱离合理成本区间,商混利润率跌破红线。
消费端的“低价福利”背后,实则暗藏多重陷阱。茶饮行业的“1元奶茶”促销,让中小商家陷入“不参与失流量、参与必亏损”的两难境地;网约车领域被乘客视为福利的“一口价”订单,却让司机陷入“接单增多而收入未增”的尴尬。更令人担忧的是安全隐患,充电宝行业“2万毫安14.5元包邮”的极端低价,源于电芯等原材料偷工减料。
数据显示,这种无序竞争已对经济运行产生明显影响,而政策调控的效果正在显现。2025年7月以来的反“内卷”政策组合拳推动光伏产业链价格全面企稳回升,多晶硅价格从低点反弹;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0.4%,创下2023年12月以来最高增速,其中光伏、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价格同比降幅分别收窄2.8和0.6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建明认为,低价倾销的竞争方式容易导致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某些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市场机制失灵等现象。同时,企业过度依赖价格、营销等外在手段竞争,弱化了创新能力,不利于其长久持续发展。
三层政策工具箱防控破解无序竞争
此次发布的《公告》构建起“事前引导—事中监管—事后惩戒”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既坚守“保护经营者自主定价权”的底线,又通过刚性举措遏制无序竞争。
事前引导,以成本为标尺划定竞争底线。《公告》明确,对价格无序竞争问题突出的重点行业,行业协会在两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下,可以调研评估行业平均成本。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举措可发挥三方面作用:一是为经营者合理定价提供参考。经营者可以结合自身成本和行业平均成本,优化定价策略,合理制定价格,规范价格行为。这不影响经营者依法自主定价,不正当价格行为涉及的“低于成本”是指低于经营者自身成本。二是引导经营者改进生产经营管理。经营者可以了解全行业状况,进一步优化生产经营,推进提质升级,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商品和服务。三是评估行业竞争状况。通过对比行业平均成本和市场价格,可以更加准确地监测、评估行业竞争状况,为宏观调控提供参考。
事中监管,分级处置违规行为。在监管执行层面,《公告》提出三方面监管措施。一是提醒告诫,对涉嫌价格无序竞争的经营者进行提醒告诫,要求其自觉规范价格行为,严守价格竞争底线。二是监管执法,对提醒告诫后仍未规范价格行为的经营者予以重点关注,必要时开展成本调查、价格监督检查,发现价格违法违规问题的,依法予以查处。三是失信惩戒,充分发挥信用监管作用,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
针对招投标领域的“低价低质中标”顽疾,《公告》特别强调经营者必须严守招标投标相关法律规定,自觉规范招标投标行为,不得以低于自身成本的报价竞标。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明确界定:“投标报价低于行业平均成本但高于自身成本的,不属于应当否决的投标”,既打击恶性竞争,又保障正常竞争空间。
事后惩戒,信用约束强化长效治理。惩戒环节聚焦信用监管。两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密切监测市场价格竞争状况,维护重点领域价格秩序。充分发挥信用监管作用,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
此前光伏行业已率先响应,十大光伏玻璃厂商集体减产30%,以稳定产品价格和保障行业可持续发展,为政策落地提供了实践基础。
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的转型
价格竞争本是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健康的发展环境需要划定合理的边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济学专家万喆分析指出,单纯的价格战,本质上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竞争策略。像光伏行业就一度陷入产能过剩和利润崩塌的死循环。价格战造成的代价在企业层面是利润暴跌、研发停滞,甚至面临生存危机。行业层面是产能过剩、资源浪费,长期陷入“内卷”。社会层面是整体缺乏议价能力,优质产品难以获得合理回报,最终损害整个市场生态。这标志着价格战模式没有赢家,不可持续。
万喆认为,向无序“价格战”亮剑,本质上就是打破囚徒困境,重构健康的市场生态,最终实现消费者得到合理的价格、企业获得发展空间、国家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多赢局面。
价格“内卷”如同漩涡,将企业拖入无休止的低价竞争中,既挤压了企业利润,又阻碍了产业升级。政策的出台并非偶然,而是对当前多行业深陷低价泥沼、发展活力受损的精准回应,更是推动经济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的关键举措。
从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到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平台经营者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平台内经营者按照其定价规则,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再到此次《公告》出台,一系列政策信号清晰指向市场生态的深度重塑。随着成本监测、分级监管、信用惩戒等举措落地生根,我国市场正逐步告别“低价混战”的低层次竞争,形成以创新、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市场价值竞争生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