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债务始终是保障重大项目落地、补齐民生短板的重要支撑,在稳定经济运行、应对各类发展挑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财政部部长蓝佛安9月1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4年末,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92.6万亿元,包括国债34.6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7.5万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10.5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8.7%。同时,我国政府债务对应着大量优质资产。总体看,我国政府负债率处于合理区间,风险安全可控。笔者认为,展望“十五五”,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强化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稳妥推进政府债务化解工作,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加快地方投融资平台转型。地方投融资平台作为过去地方政府推进项目建设、弥补资金缺口的重要载体,如今应剥离其政府融资功能,摆脱对财政兜底的依赖,转向市场化、实体化运营轨道。首先,引导平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主业方向,聚焦与地方发展契合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领域,整合优质资产、优化业务结构提升自主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其次,借助平台转型契机,稳妥推进存量隐性债务化解,以市场化运作盘活存量资产、开展债务重组等。
着力提高地方政府自主财力。提升地方政府自主财力是增强债务偿还能力、防范风险的根本之举,需从“增收”与“节支”两方面入手,切实增强地方政府自主财力。首先,加快培育优质税源,结合地方产业特色与发展规划,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扶持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壮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税收收入稳步增长,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减少对土地出让等一次性收入的依赖。其次,强化财政收支管理,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压减非必要、非刚性支出,将有限的财力向民生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等关键领域倾斜。最后,加强预算约束刚性,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流程,提升资金使用绩效,避免资金闲置或低效使用。
规范地方政府举债项目规划与资金使用。首先,举债项目规划方面,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的原则,确保举债项目符合地方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具备稳定的预期收益,杜绝盲目举债。从源头筛选优质项目,避免无效投资与债务沉淀。其次,资金使用方面,强化债务资金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格按照项目预算与进度拨付资金,确保专款专用,杜绝资金挪用、截留等问题。再次,推进深化债务信息公开,在举债项目情况、资金使用进度与绩效评价结果等方面,接受社会监督,提升管理透明度。最后,健全举债项目绩效评价与问责机制,确保政府举债“用得好、还得起、可持续”,切实防范债务风险。
充分发挥国债稳预期、促转型、优结构作用。首先,在稳预期方面,国债凭借其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特点,能够增强市场对政府债务的信心,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营造稳定的金融环境,避免引发市场恐慌。其次,在促转型方面,可通过优化国债投向,如重点支持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民生保障等领域项目建设,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中长期提升国家整体偿债能力。最后,在优结构方面,科学把握国债发行时机与节奏,结合宏观经济形势与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国债期限结构,避免短期偿债压力集中,同时通过国债发行优化政府债务结构,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持续推进存量债务化解。坚持化债与发展并重的思路,将短期偿债压力缓解与长期风险防控有机结合,在发展中持续化解存量债务。首先,坚持已出台的一揽子化债举措,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细化实施路径,不搞一刀切,针对不同类型的存量债务制定差异化化解方案,综合利用盘活资产、引入社会资本、债务重组、展期等方式缓解压力。其次,注重化债安排的科学性,做好额度规划与使用安排,确保化债资源用在最急需的领域,避免资金闲置或滞后使用。最后,协同推进地方投融资平台转型、优质税源培育等工作,以提升地方经济实力与平台自主运营能力。
着力提升债券资金效益。提升债券资金效益,关键在于提高债券管理的科学性,即让有限的债券资金撬动更大的发展动能,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首先,在债券规模与结构安排上,坚持量力而行、精准发力,根据地方发展需求与重大项目规划科学确定债券规模,避免盲目扩大规模造成资金浪费,同时优化债券结构,平衡不同期限、不同类型债券的比例,既满足短期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又考虑长期偿债压力,让债券结构与发展需求相契合。其次,紧密结合宏观经济形势与市场供求关系,选择市场流动性较好、利率相对平稳的时机发行债券,减少发行成本,同时合理安排发行节奏,避免集中发行对市场造成冲击,确保债券发行工作平稳有序。再者,在资金投向上,聚焦重大项目与重点领域,将债券资金优先投向对地方经济发展有支撑作用、对民生改善有直接效益的项目,避免资金投向低效或无关项目。最后,注重发挥政府债券资金的带动效应,通过政府债券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让政府债券资金撬动更多资源投入到高质量发展中。(作者:杨志安,中宏观察家、辽宁大学地方政府债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许凯宁对本文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