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2月25日电 衢州市金融系统围绕企业“获得信贷”这一文章,政策赋能、服务升级、创新推动,采取“三个精准”举措有力提升企业信贷获得感和满意度。在2020年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测评中,该市排名名列前茅。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该市多部门、多举措、多手段合力推改革、出政策、优服务、解难题,为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作出较大贡献,有效助力稳企业保就业。
一、精准滴灌,用货币政策为企业复工复产“增能助跑”
今年在抗击疫情背景下,该市把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促进稳企业保就业作为工作重点。该市人民银行牵头,着重把货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和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两项直达工具贯彻落实到位,作为引导资金直达实体经济的关键环节,让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
一是抓宣传广覆盖。组织开展“百地千名行长助企复工复产”专项行动、组团联企“三服务”、“首贷户拓展”专项行动等系列活动,各金融机构制定小微企业授权清单、授信清单和尽职免责“三张清单”,广泛宣传各类政策举措。同时,人民银行建立日报周报月报工作机制,及时通报金融机构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运用进度,形成“比学赶超”氛围。据统计,今年以来该市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宣传相关政策细则181篇(次)、召开新闻发布会1场、银企座谈会62场,让优惠政策主动走进企业。
二是抓落实促成效。出台《金融支持衢州稳企业保就业实施方案》,同时要求各金融机构“一把手”负责,对央行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企业延期还款、首贷户等13项金融指标按月评价,实行“赛马机制”,对评价结果前三名的机构由政府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财政性存款存放激励。在央行再贷款政策落地过程中,该市3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共支持企业130家,金额26.95亿元;5000亿元复工复产再贷款共发放22.75亿元,惠及企业1692户;1万亿元再贷款至12月末,金融机构共发放符合1万亿政策要求的贷款38.51亿元,惠及7366户小微企业。法人金融机构累计向4518户普惠小微企业发放符合央行资金支持条件的信用贷款12.13亿元,加权平均利率6.62%,预计获得人民银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金额4.85亿元。法人金融机构累计向4386户普惠小微企业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延期本金金额47.17亿元,全市法人金融机构平均延期率95.09%。
三是抓减负降成本。截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累计使用央行低息资金105亿元,累计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2.39亿元。其中,第一轮再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58%,财政贴息后企业实际贷款利率仅1.29%左右;第二轮再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19%,第三轮再贷款财政贴息后,加权平均利率也在4.5%左右。引导金融机构加快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在新发放贷款中的应用,切实将下行利率传导至实体。在金融系统共同努力下,全市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11%,同比下降0.75个百分点。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43%,同比下降0.94个百分点,降幅位居全省前列。
二、精准对接,以金融科技为基础服务“赋能提速”
一是优化金融服务信息信用共享平台。优化衢州市金融服务信息信用共享平台(简称“衢融通”),通过多次迭代升级,完成税务、电力、县域抵押登记及企业社保等数据的归集工作,增加抵押登记等功能模块,上线企业端手机应用,实现与“政企通”“政采贷”等平台的互通互联,完善和优化69项银行业务办理、6项信贷业务应用“一证通办”情况,进一步挖掘数据、功能和应用场景的广度、宽度、深度。截至12月末,平台累计完成线上融资对接8650笔共计408.05亿元,为银行提供企业信用报告查询5549 次,下载5402 次,电子证照查询660721次,共计5324家企业获得融资,占全市新增贷款的82.95%,有效提升了银企对接效率。
二是推进金融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机器换人、科技应用、数据共享等方式,对30类56项金融服务进行重点攻关,实现数据信息多跑路,群众企业少跑路。目前,存取款、转账汇款、缴费、购买理财、发放贷款、打印凭证、兑换小面额现金等基础金融服务均可通过ATM、智能终端机等自助设备实现“机器办”,也可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手机银行、移动终端等渠道,实现“网上办”。同时,依托政府大数据“云平台”和“531X”信用体系建设试点,整合打通各类数据资源,推动数据精准共享,改变企业办事需要跑多个部门开具各类证明、提供多种纸质材料的现状,力争“一次不用跑”。
三是解决企业征信查询“脚底成本”。2020年以来该市新增征信查询自助机7台,截至目前全市已布设29台自助机,实现行政服务中心全覆盖,市本级两区的偏远乡镇全覆盖,当前自助机查询占99%以上。同时,创设企业信用报告网上查新渠道,在“衢融通”平台上开发企业信用报告查询服务功能。网上申请查询企业信用报告的模式让企业真正做到一次不用跑。
三、精准创新,以绿色金改为企业转型“蓄能添力”
以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围绕“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绿色化转型”两个主线,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领域,保障衢州经济绿色转型的融资需求。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市绿色信贷余额1067.15亿元,占全部贷款的35.03%;绿色信贷不良率为0.24%。
一是抓住工业主线,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市人民银行出台《进一步深化衢州市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实施细则》《加大有效信贷投入促进民营和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大对绿色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创新推出“绿色资金风险池”模式,创新排污权质押贷、合同能源管理贷、天然气分布式项目贷、“金屋顶”光伏贷、科技金融合作贷等绿色信贷产品,缓解环保、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扶持特色产业,助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同时,大力提升绿色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推动注册、发行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双创债、资产支持票据197亿元,拓宽绿色融资渠道,持续推进绿色投行业务发展。全年累计发行各类企业债券94.5亿元,其中成功发行市内首单ABN7.5亿元,债务融资工具25亿元,同比增长13.64%,绿色贴标债券5亿元。
二是构建保险体系,护航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按照“险种综合、费率优惠、服务创新”的原则,在全国率先试点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综合责任保险项目,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绿色保险对区域环境风险治理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截至2020年10月末,全市安环险参保企业从88家提高到706家,安环险保费收入合计2855万元,累计提供风险保障300亿元。
三是紧扣农业主线,引导传统农业主体绿色转型。在全省率先出台活体畜禽抵押贷指导意见,并与供应链融资、生猪统保等产品一体推进金融支持畜禽粪污处置和无害化处理全国试点,相关做法获人总行肯定。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出台《关于金融支持衢州生猪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创新全链条金融支持生猪养殖业绿色转型模式,从前、中、后端金融支持生猪规模化养殖、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以及有机肥市场技改升级,形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产业布局优化”现代畜牧业可复制可推广“衢州模式”。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