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7月1日电(记者 韩鹏飞)在消费金融领域,信用卡业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日,本网记者在北京多个商圈走访时了解到,当下,信用卡推销对于银行业务员而言难度日益攀升,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逐年递增的业绩指标。在北京多个区域,近期正在开展的“办卡领自行车”活动中,美国大行、捷安特、喜德盛等畅销自行车整齐排列在广场上,活动“通知”明确标注办卡规则:办理两家银行信用卡即可免费领取一辆自行车,此类促销活动折射出信用卡市场竞争的激烈与无奈。
中国信用卡市场已趋近饱和,逐步迈入退潮期。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开立银行卡97.87亿张,同比增长3.26%。其中,借记卡90.20亿张,同比增长3.92%;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67亿张,同比下降3.89%;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共开立银行卡99.13亿张,同比增长1.29%。其中,借记卡91.86亿张,同比增长1.84%;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27亿张,同比下降5.14%。连续两年数据显示,信用卡市场拓展空间愈发有限。曾经“跑马圈地”式的揽客手段,如今收效甚微。叠加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大环境,银行信用卡交易量持续走低。2025年元旦前夕,“渤海银行信用卡”App停止服务,功能迁移至“渤海银行”App信用卡板块,成为2024年以来又一家调整移动渠道的银行,此前已有包括北京农商银行、四川农信、上海农商银行等在内多家地方银行宣布关停信用卡App。多家银行关停信用卡中心、回归属地化管理无疑为信用卡行业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在北京市房山区一处商圈的信用卡促销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尽管摆放着极具吸引力的自行车奖品,但前来咨询办卡的市民却寥寥无几。一位银行业务员小张向记者大倒苦水:“以前在商场、写字楼附近推销信用卡,一天能办出去十几张,现在即便搞这种力度的促销活动,一周能有五六个新客户就很不错了。而且很多客户只是冲着自行车来,后续信用卡的使用频率并不高,这对我们后续的业绩考核也有影响。”活动期间,现场工作人员不断向过往行人介绍办卡优惠,但大多数人只是驻足观望,随后便摇头离开。
据小张讲述,尽管信用卡“地推”工作越来越难,但是单位给到的绩效考核力度有增无减,而且每年都在递增,为了推广信用卡,业务人员不得不自掏腰包购买礼品。“现在让人办卡,不给送点东西,根本不可能在我这办卡。前一段时间Labubu被追捧的时候,送这个,办卡的人很多,但现在叫停了,业务量又下来了,现在还在思考什么礼品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
用户对信用卡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转变。市民李女士表示:“现在各种消费信贷产品层出不穷,而且很多电商平台自身也有分期支付功能,信用卡的优势不再突出。再加上近几年信用卡的用户权益不断缩水,积分兑换礼品的种类变少、价值降低,很多优惠活动也设置了诸多限制条件,所以我现在使用信用卡的频率越来越低。”这种情绪在消费者群体中颇具代表性,本网记者在现场询问多名关注办卡内容的市民,约七成受访者认为信用卡的吸引力大不如前,超八成的受访者称自己至少有一张信用卡,并且,目前已经减少了信用卡使用次数。
然而,即便面临重重困境,银行仍未放弃信用卡业务。某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业务负责人透露,信用卡业务虽然面临挑战,但仍是银行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从盈利角度看,信用卡业务是银行收入的重要支柱。用户逾期还款产生的利息、账单与消费分期手续费,以及部分信用卡年费,构成了稳定且可观的收入来源,在银行零售业务盈利中占据较大比重。
在客户拓展方面,信用卡是银行触达客户的关键桥梁。通过信用卡业务,银行不仅能吸纳新客户,还能与客户建立长期联系,为后续推荐消费贷款、理财等多元金融产品创造条件,实现交叉销售,提升客户忠诚度与业务覆盖率,拓展银行的客户群体和业务边界。
数据积累层面,信用卡业务为银行提供了海量用户消费数据,涵盖消费习惯、偏好、能力等多方面信息。借助这些数据,银行可开展精准营销,推出契合不同用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同时通过数据分析评估用户信用风险,优化风控策略,完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提升综合竞争力。
为应对市场变化,银行也在积极探索转型之路。部分银行开始优化信用卡产品结构,推出更具特色和差异化的信用卡,针对特定消费场景,如旅游、餐饮、购物等,提供专属优惠和服务;加强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拓展信用卡的使用场景和功能;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信用卡风险管理水平和客户服务质量,试图在退潮的市场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信用卡市场的退潮与银行的坚守,展现出消费金融领域变革中的复杂图景。在市场饱和、竞争加剧、用户需求转变的多重压力下,信用卡业务如何突破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银行自身的业务转型,也将对整个消费金融市场的格局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