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4月27日电 最美四月天,绿湾凤蝶翩。4月26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北臧村镇第二届幽州台文化发展论坛”在北京市大兴区北臧村镇隆重举行。论坛深度探讨了新国门背景下营商环境与人才资源聚合、乡村振兴与本土化智力资源融合、品牌文化魅力与永续创新等问题。论坛结束后,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教授、博士导师刘敬东。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导师 刘敬东
问:审批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活力最强、办事成本最低、企业获得感最佳,这些都是营商环境的目标追求。您对良好环境和氛围塑造是如何理解的。
刘敬东:营商环境,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人才发展的环境问题。人才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更是营商的主体,如果不能吸引聚集人才,那说明我们的营商环境还不是最优的,还有短板。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集聚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长期性社会工程,北臧村镇作为基层党委、政府,作为永定河怀抱中“娇子”,作为新国门会客厅,一定要始终把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作为工作重点,从政策环境打造、社会环境营造、服务环境优化上持续做功、精准发力。
问: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目的是打造有利于吸引人才干事创业、创新发展,关于吸引、聚集、留住人才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刘敬东:这是一个创新发展、跨越前行必须面对的问题。
吸引人才要从政策环境打造入手,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引才聚才的政策体系,不断强化人才政策吸引力。结合大兴实际,要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出台具有大兴区特色、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发展政策,推动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集聚人才要从社会环境的靓丽形象塑造上着眼,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开设人才专栏、专家讲授、专题访谈、新闻宣传、信息报送等多种方式,定期推送“一把手谈人才”“人才政策解读”“人才典型”等栏目。
问:留住人才说起容易做起难,服务环境非常重要,必须“软硬兼施”,服务环境的“软”“硬”您怎样看待?
刘敬东:服务环境的“软”和“硬”,是个比喻,通俗说,体制机制上的保障是“软”,“真金白银”实打实的投入是“硬”。要把软环境变“硬”,就要求党政领导当好服务人才的“后勤部长”,统筹开展好、组织好、服务好各行业、各产业形态的人才,推行政策咨询、待遇落实、子女入学等一站式服务。还有就是从人才最关心的安居问题入手,抓好人才公寓配套和运营管理,再就是建立高层次人才优先服务制度,设立“优才卡”,开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等等。
问:为人才创造最宽松的创业环境、最普惠公平的扶持政策,是地方招商引资、筑巢引凤的最有力保障。具体到实施层面,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您觉得如何让服务环境更加优化。
刘敬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用三个“再”来描述一下:
一是人力资源的政策执行再细化。人才有多重分类,对人才的认定不能“一刀切”。与乡村振兴关联密度大的产业,我们将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关注点应放在项目实际运营或者文化成果转化上来。而对于高新产业、新兴产业的高端人才,可以将上海、深圳、苏杭的模式,借鉴引入大兴产业聚集地,实行分类、分级、分阶段、分批提供福利待遇公平优惠制。
二是人才创新创业平台的再巩固。结合大兴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人才引进、技术转移、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等工作,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全力打造创新创业主阵地;全面发挥现有产业园区的平台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入驻园区,形成中高端人力资源全产业链服务新业态;发挥首都得天独厚的高校人才储备优势,积极推进与优势产业与高校院所进行产教合作,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新动能。
三是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再提升。建立人才政策咨询、意见征集和反馈机制,把人才政策用实用好;建立线上服务平台,沟通交流及时高效;建立企业人才需求库,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利用网络公共平台,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做好做实人才引进配套服务工作。(通讯员:东海 岩川 任鑫)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