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与国内结构性调整的双重挑战,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三部门联合发布“一揽子金融政策”的政策组合拳,既是对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精准回应,更是以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生动体现。笔者认为,从货币政策工具箱的精准扩容到监管范式的动态适配,从资本市场改革的纵深推进到国际金融竞争力的主动塑造,这一政策体系以“三维协同”(货币政策、监管改革、市场建设)为操作框架,以“六维共振”(强大的货币、央行、金融机构、监管、人才、国际金融中心)为战略导向,展现出中国金融治理从“规模驱动”向“功能驱动”跃升的深层逻辑。
一、货币政策之锚:结构性改革下的流动性重构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提出的三类十项货币政策,作为本次金融政策组合拳的核心战略架构,本质是在构建“供给侧精准滴灌+需求端总量调节”的双循环流动性管理体系。集中体现为的“数量-价格-结构”三维货币政策体系。该体系通过央行这三类政策的协同作用,使货币流动性分层管理实现精准滴灌,在货币供给总量调控、融资成本传导优化与产业结构创新间构建动态均衡机制。
一是流动性总量锚。降准释放约1万亿长期资金,叠加存款准备金制度对汽车金融、金融租赁公司的定向松绑(5%→0%),标志着货币政策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靶向”,既保障总量充裕,又避免流动性淤积。
二是利率价格传导链。逆回购利率与LPR同步下调0.1个百分点,结构性工具利率普降0.25个百分点,形成“政策利率→市场利率→实体融资成本”的传导闭环。此举通过压缩金融机构套利空间,倒逼资金向实体经济渗透,从而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三是结构性工具创新。8000亿科技创新再贷款、5000亿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额度与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的创设,构建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产业结构升级”的全周期融资支持链。特别是央行以低成本再贷款购买科创债券的设计,实质是将国家信用嵌入创新链条,破解科技企业“高风险-低抵押”的融资悖论。
这一政策组合不仅增强了央行的“跨周期调节”能力,更通过工具创新将货币政策从总量管理升级为“国家战略资源配置器”,为“强大的货币”注入了科技含量。这些举措精准回应了货币政策自主性对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在保持总量适度的同时,借助结构性工具实现了货币政策在关键领域的靶向投射。
二、监管范式跃迁:从风险防控到发展赋能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谈到的八项增量政策及配套措施,标志着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正经历从“被动防御型”向“主动赋能型”的历史性跨越。这一改革通过构建“资本管理→机构转型→科技支撑→产业适配→风险缓释→市场培育”机制链条,系统性地重塑金融监管范式,充分体现了“强大的金融监管、金融机构与金融人才”三大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协同作用的重要性。
一是资本管理动态化。将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10%,表面是放宽资本约束,实则是构建“资本充足率-风险偏好-市场稳定”的弹性调节机制。据测算,风险因子每降低10%,保险业权益投资空间可释放数千亿元,这既为市场引入长线资金,又推动机构优化资产配置能力。
二是机构功能再定位。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试点扩围至商业银行,并新增超3800亿元股权投资意向,标志着银行从“信贷中介”向“投贷联动主体”转型。这一改革通过打通“信贷市场-股权投资市场”的壁垒,使金融机构成为产业升级的“战略合伙人”。
三是监管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外贸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全覆盖、科技保险风险分担等政策,要求监管机构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跨境资金流动的穿透式监测。这既是对“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数字化能力的考验,也为监管科技输出奠定基础。
此八项增量政策体现了监管逻辑从“被动合规”向“主动赋能”的范式转型,通过制度松绑与功能激活的“共振效应”,推动金融机构从“规模扩张依赖者”转向“价值创造驱动者”,同时,这种监管转型暗合金融安全观中的“韧性治理”理念,通过构建自适应的监管生态系统,实现风险防控与发展驱动的动态平衡。
三、资本市场深改:双循环格局下的国际化与金融功能升级
证监会主席吴清近期谈到政策布局直指资本市场功能改革,明确指出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尤其是在估值体系、资本市场开放、跨境资本流动等领域,形成有效的“双循环”格局中的定价中枢。具体来说,资本市场的政策布局紧扣国际化、长周期资金引入和市场风险对冲等关键点,力求推动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金融支持。
一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推动制度包容性提升。证监会计划推出一系列深化科创板与创业板改革的政策措施,重点在于进一步增强市场层次、审核机制和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制度适应性和包容性。这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不仅能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企业,提升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还能逐步提升市场定价的透明度和效率,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投资机会,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奠定基础。
二是强化资本市场吸引中长期资金,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金融创新。为提升资本市场深度与广度,证监会推动大力引入中长期资金,吸引国内外长期投资者,重点通过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升投资者回报、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协同各方扩大资金流入,确保市场稳定、可持续发展。这一举措将有效增强市场定价能力和吸引力。同时,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还包括推动并购重组、金融产品创新等,提升市场活跃度和国际竞争力。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证监会注重传递监管温度,帮助企业应对外部风险,特别是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冲击,使资本市场从“风险暴露地”升级为“风险缓释地”,建立受冲击企业分类扶持体系,创新性运用衍生品工具进行风险缓释,展现资本市场从价格发现到风险管理的功能进化。
三是推动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愈发关键。证监会提出,通过推动外资进入A股并深化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中心,将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全球地位。在此过程中,通过优化定价机制、增强投资者保护和提高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国际投资者信心。同时,加强跨境监管合作,支持中概股回归与境内企业境外上市“两条腿走路”,构建“在岸定价权-离岸流动性-跨境便利性”三位一体的多层次资本联动网络。外资在A股市场的持股市值稳定在3万亿元,政策推动下,中国资产逐步纳入全球资产配置的“核心池”,为市场功能的完善和资本流动性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这些改革将促使资本市场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定价中枢”,彰显了推动资本市场国际化和金融制度型开放的前瞻判断。通过深化改革,资本市场不仅增强了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也为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实现金融强国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此举有效提升了全球金融话语权,并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精准、高效的金融支持,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四、战略协同效应:六维要素的系统性耦合
上述政策效力不仅来源于三部门单项工具的创新,更源自“三维协同”与“六维要素”的化学反应。在这一框架下,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和市场建设的协同作用,以及货币、央行、金融机构、监管、人才和国际金融中心,六大关键核心金融要素的深度耦合,构成了中国金融体系中一个高度有机的整体。这一协同效应,确保了金融政策的综合效能,推动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稳步向前发展。具体而言,从货币-监管共振、监管-市场共振、国内-国际共振三个方面的协同效应体现了这一战略的重要内涵。
一是货币-监管共振。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有力的政策协同机制。在应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货币政策扩容和监管政策的动态适配共同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中国人民银行通过灵活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箱,以确保市场流动性充足,而金融监管机构则通过精准监管措施,保障金融市场稳定。这种货币与监管的共振,既能有效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又能在保持金融市场稳定的同时,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支持,从而实现了宏观经济的稳增长与结构性转型。
二是监管-市场共振。监管政策与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度结合,是推动金融市场高效运作的关键。在政策框架下,监管部门的持续深化改革与市场建设之间形成了强有力的共振效应。中国证监会通过推进资本市场的制度化改革,不仅优化了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还提升了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力。与此同时,监管政策为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推动市场机制的完善。这种监管与市场的共振,使得资本市场在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推动资本流动的高效性和市场活力。
三是国内-国际共振。国内政策与国际金融环境的互动与共振,是实现金融开放与国际化的核心动力。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推动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进程成为中国金融政策的重要目标。通过推动外资流入和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对接,中国不断提升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在此过程中,国内政策的开放性与国际市场的需求紧密契合,形成了政策层面的共振效应。通过加强跨境监管合作,支持中概股回归,推动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等举措,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国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充沛的金融支持。
通过“三维协同”和“六维要素”的有机耦合,中国金融政策实现了内外政策的深度融合与系统性推进。货币-监管共振、监管-市场共振以及国内-国际共振的协同效应,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稳增长,也优化了经济结构,助力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与高效运行。这一战略布局标志着中国金融治理体系从“规模驱动”向“功能驱动”转型,为金融强国建设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提供了坚实基础。
此次发布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既是应对短期市场波动的“稳定器”,更为金融强国战略的落地提供了“施工图”。通过对“一揽子金融政策”的深度剖析,可以发现,在此框架下的金融政策不仅追求宏观经济的稳增长,更注重对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转型。这些政策不仅是短期稳预期、稳市场的“及时雨”,更为长效机制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金融改革需以“六个强大”为纲,进一步推动金融深层次改革,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助力中国金融强国崛起。(作者:霍伟东、封秋硕、辽宁大学经济学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4&ZD093]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