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以深化金融制度型开放,加大金融支持“走出去”企业和“一带一路”建设力度为目标,从提高跨境结算效率、优化汇率避险服务、强化融资服务、加强保险保障、完善综合金融服务等五方面提出18条重点举措,对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跨境结算效率,便利企业全球资金管理
在提高跨境结算效率方面,《方案》通过优化外汇管理、完善资金池、拓展自贸账户功能等举措,致力于破解企业跨境资金流转的痛点,构建高效便捷的全球资金管理网络。
《方案》支持外汇业务管理创新与试点扩容,允许银行按合规风险等级对企业分类管理,实现“优质企业便利化、高风险企业严格化”的差异化服务,既降低合规成本,又提升银行展业自主性。试点银行范围扩大及尽职免责机制的建立,消除了银行“不敢为”顾虑,推动跨境结算从“严进严出”向“精准监管”转型。
《方案》优化了企业集团资金池政策,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与自贸试验区全功能资金池的升级,允许企业集团通过主办企业集中管理全球资金,解决跨境资金“分割管理、效率低下”问题,有利于降低资金归集成本。浦东新区财资中心扶持政策将吸引跨国公司亚太总部集聚,助力上海成为亚太地区资金管理枢纽,强化总部经济能级。
《方案》拓展了自由贸易账户功能,自贸账户“一线无延迟收付、二线展业原则结算”的创新,有利于压缩结算时间,利好跨境电商等新业态。非居民外币存款市场化定价与跨境电商专属服务,有助于推动上海成为离岸金融创新高地,助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支付货币”角色深化。
《方案》要求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和升级CIPS系统,数字身份认证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解决跨境交易“信息不对称”难题,缩短单证审核时间,提升“走出去”企业融资效率。CIPS网络覆盖扩大与功能强化有助于服务“一带一路”跨境贸易,提升覆盖国家和地区的广度,提高人民币跨境结算量占比。
二、优化汇率避险服务,提高外汇风险管理与应对能力
在优化汇率避险服务方面,针对企业汇率风险管控需求,《方案》通过产品创新、人民币推广等举措,构建“工具丰富、成本低廉、覆盖全面”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
《方案》强调多元化避险产品开发,外汇交易中心“银企平台”扩容与期权产品创新,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避险工具,尤其满足中小微企业“首办户”需求。汇率避险专项担保产品由财政补贴担保费,有助于解决“避险工具贵、使用率低”问题。
《方案》致力于深化人民币跨境使用,推动“本币优先”结算,建立国有企业人民币使用评价机制,从“政策引导”到“考核驱动”双管齐下。“丝路电商”“高端航运”等领域专项方案,针对性解决跨境服务贸易、大宗商品结算中的美元依赖问题,助力人民币在“一带一路”贸易中从“计价货币”向“储备货币”进阶,降低企业汇兑损失。
三、强化融资服务,助力企业全球投融资
在强化融资服务,破解跨境投融资“双向瓶颈”方面,针对企业“走出去”融资难、成本高问题,《方案》通过银团贷款、跨境融资、供应链金融等工具,构建“境内外联动、本外币协同”的融资生态。
《方案》支持开展银团贷款份额跨境转让试点和在上海试点再贴现支持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银团贷款份额跨境转让试点有利于解决“走出去”项目大额融资需求。外债登记简化与担保流程优化有助于缩短融资周期。再贴现窗口支持跨境贸易融资,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直接惠及长三角及“一带一路”沿线贸易企业,提升人民币贸易融资规模。
《方案》致力于拓展双向融资渠道,自贸试验区非居民并购贷款将为中企海外并购提供资金支持。“外保内贷”“内保外贷”等工具便利跨国公司资金跨境调配,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参与此类业务,可降低内部融资成本。“玉兰债”增值服务完善,吸引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债券,助力上海成为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中心。
《方案》支持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与融资租赁创新。区块链技术实现订单、物流信息上链存证,将缩短供应链融资审核时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慢、抵押难”问题。融资租赁公司外债额度共享与外币租金流转便利化,支持高端装备,如国产飞机、新能源汽车“出海”,推动“中国制造”与“中国金融”协同输出。
四、加强保险保障,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在加强保险保障方面,针对跨境贸易投资中的政治、汇率、运输等风险,《方案》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再保险创新,打造“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理赔”的立体化保障网络。
《方案》强调重点领域出口保险的强化,商用飞机、成套设备等“高价值、长周期”出口项目保险共同体的成立,有助于解决特殊风险承保能力不足问题,提升承保覆盖率。生物医药海外临床试验责任保险、跨境人员意外险等创新产品,精准覆盖“走出去”企业员工与项目风险,有助于提高跨境承保人次,降低企业海外运营风险敞口。
《方案》致力于出口信用保险与再保险升级,“信保+担保+银行”模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免抵押”融资,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全线上操作,融资效率大大提升。临港新片区再保险机构集聚与跨境再保险线上交易,吸引国际资本参与“一带一路”风险分摊,将提升再保险市场规模,增强上海在全球风险定价中的话语权。再保险增值税发票电子化流转,有助于解决跨境税务合规痛点,优化国际保险机构在沪运营环境。
五、完善综合金融服务,提升全球配置能力
在完善综合金融服务,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软实力”方面,《方案》聚焦金融市场平台、资产管理、服务网络建设,着力打造“功能完备、辐射全球”的金融生态系统。
《方案》着力于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金融平台的能级。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筹建与黄金交易所跨境合作,将吸引境外投资者配置中国金融资产,推动人民币基准价格成为国际市场定价基准。境外交收库设置实现黄金等大宗商品“境内交易、全球交割”,助力上海成为亚太地区大宗商品定价中心。
《方案》强调提升全球资产管理便利化水平。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放宽,允许QDLP企业投资境内外现金管理产品,有助于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解决“资金闲置期长”问题。募资来源拓展至本外币,有助于QFLP同步扩容,推动上海成为亚太地区跨境资管枢纽,提升跨境资本管理规模。
《方案》支持综合服务平台迭代。“一带一路”服务网络升级,“丝路e启行”小程序与离岸贸易平台数据共享,实现银企对接“线上引流+线下落地”闭环,有助于增加跨境投融资对接项目。离岸通、跨境通平台数据跨境交换,有助于解决国际贸易“单证烦琐、流转缓慢”问题,提升上海贸易枢纽竞争力。
总体上,《方案》围绕“便利化、市场化、国际化”主线,形成了“结算-融资-避险-保障-配置”的全链条服务闭环。对企业而言,有助于直接降低跨境交易成本,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助力“走出去”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综合服务竞争”。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言,通过制度型开放突破,有助于补齐离岸金融、跨境资管等短板,推动从“国内金融中心”向“全球资源配置枢纽”升级。对于国家而言,有助于为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金融基础设施+政策创新”双支撑,探索构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作者:何青,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胡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24XNN005]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