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研究报告
  • 中宏网首页 >
  • 中宏研究 >
  • 研究报告 >
  • 正文

资本“慢变量”转化产业“新动能”:长期资本赋能未来产业的中国范式

2025-03-14 11:08:40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被置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核心。如果说传统资本是追求短期套利的“快变量”,那么长期资本则是一种“慢变量”-它通过重构资本的时间属性,破解技术创新长周期与资本流动短视化的结构性矛盾,为未来产业开辟“时间友好型”发展路径。笔者认为,在这一背景下,长期资本对未来产业的赋能机制主要体现在技术路径引领、资本跨周期对冲与市场生态位锁定三个层面。这三个机制相互联动,形成“资本-技术-市场”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系统,为未来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资本属性的范式革命

       从短期套利到长期赋能。传统资本运作遵循“时间贴现率”法则-未来收益必须以更高折现率补偿当前风险,强调短期收益和风险规避,这种“金融短视症”导致重大技术创新常陷入“死亡谷困境”,而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耐心资本”,本质上是通过制度创新完成资本属性的基因重组,其通过制度创新,将资本的时间属性从“短期套利”转向“长期赋能”,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资本范式。这种转变的本质是对资本时间价值的重新定价,允许资本在更长的时间尺度内实现价值积累和风险对冲。

  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的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了“韧性溢价”。这种溢价体现在资本对技术不确定性的包容性和对长期收益的耐心等待上。通过“研发亏损兜底+知识产权共有”的模式,资本不仅降低了技术突破的风险,还通过跨期收益平衡机制,实现了技术与资本的协同进化。在合肥量子信息科学实验室,政府引导基金创造性地采用“研发亏损兜底(前5年)+知识产权共有(后10年)”模式,使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研发周期从预估的15年缩短至8年。这种“时空折叠”效应,源于资本对时间价值的重新定价-当资本允许科学家在5年内不计成本试错时,相当于用政策工具将“技术熵增期”压缩进安全边界,再通过后续15年的知识产权共享实现风险收益跨期平衡。

长期资本赋能未来产业的机制

       路径引领推动技术创新。未来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无人区”特征,涉及量子计算、脑机接口、可控核聚变等尖端领域。在这些领域,现有的技术路径尚不成熟,市场化进程充满不确定性,存在技术瓶颈与路径选择困境。在传统资本逻辑下,这种高度不确定性与长周期特征导致市场资本投入不足,创新动力难以持续。资本的短期退出机制,使大量创新型企业在研发早期因融资困难而夭折,形成“死亡谷”现象。在这一背景下,长期资本作为“耐心资本”,通过重塑资本的时间属性,容忍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试错成本,为技术突破提供“时间友好型”发展路径。首先,长期资本在未来产业发展初期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允许技术探索和路径试错。政府引导基金和国家战略性投资在这一阶段发挥关键作用。其次,长期资本通过设立跨期收益平衡机制,使技术突破的成本与市场回报形成动态平衡。通过知识产权共享、专利池构建等方式,增强资本对长期技术创新的包容性。最后,长期资本通过战略投资引导技术路径选择,推动产业链纵深发展。通过在核心技术领域的重点布局,形成技术溢出效应,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跨期对冲平衡技术创新。未来产业技术突破的长周期与回报滞后性的特征,与资本市场短期退出机制之间存在显著错配。资本市场的短期套利机制,使得企业在技术研发初期面临融资困难,难以穿越“死亡谷”阶段,此外,未来产业的技术创新路径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市场需求尚未明确,资本回报周期往往远超传统产业,资本市场对这类“高投入、长周期”的投资缺乏耐心。长期资本通过构建“跨期对冲”机制,平衡技术创新的长周期与资本退出机制之间的矛盾。首先,长期资本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和政策支持,建立跨期收益平衡机制,允许资本在早期承受短期亏损,通过市场成熟期获得回报。其次,长期资本通过设立“资本退出缓冲期”,在创新失败时提供兜底保护,增强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失败的容忍度。最后,长期资本通过建立专利池、产权共享和市场定价权等方式,能够实现技术突破与市场回报的动态平衡。

  锁定未来生态位,实现市场主导。未来产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显著的“先发优势”效应。率先实现技术突破和市场布局的企业与国家,将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先发者”不仅能够在技术标准、市场定价和产业链供应链整合方面拥有更强的控制力,还能够通过构建生态位锁定效应,在全球产业链中形成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长期资本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其构建市场生态位锁定机制的路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长期资本通过战略投资引导市场布局,推动技术突破与市场化进程的同步推进;第二,长期资本借助政策引导、产业政策和贸易壁垒等手段,推动技术标准的确立和市场准入门槛的提升,从而构建起市场“护城河”;第三,长期资本通过规模效应和产业链整合,形成全球市场竞争优势,实现市场生态位的全面锁定。

长期资本赋能未来产业的中国范式与未来展望

  在全球产业变革的浪潮中,资本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基因改造。当资本不再执着于“退出时间”的焦虑,而是转向“如何共生”的思考,那些曾经被视为天方夜谭的技术愿景,正在加速照进现实。在这场重构资本“时间基因”的全球竞赛中,中国正在开创一条独特的道路:新型举国体制下的耐心资本范式。

  资本时间属性的重构:从“流动速度”到“耐心密度”。长期资本通过重构资本的时间属性,正在实现技术突破与资本收益的协同进化。这种重构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的加速上,更体现在技术标准与制度规则的重构上,形成了“资本-技术-制度”的动态平衡系统。在量子计算、脑机接口、可控核聚变等全球产业“无人区”中,资本正在构建起技术路径引领、风险跨期对冲与市场生态位锁定的协同效应。当“耐心资本密度”取代“资本流动速度”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指标,当“技术价值折现周期”突破传统财务模型边界,一场深刻的产业文明变革正在发生。这种变革要求我们突破“资本逐利天性不可更改”的思维定式,转而通过制度创新将“慢变量”转化为“新动能”。它不仅需要政策制定者打破“任期考核”的思维枷锁,更需要建立“代际考核机制”的价值评估体系。

  耐心资本的中国特色: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制度创新。中国正在以制度创新重塑全球产业竞争规则。笔者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的表述,正是这一雄心的制度注脚。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机制创新,更是对传统资本属性的重新定义。新型举国体制下的耐心资本范式,既非美式自由市场路径,亦非欧式福利主义模式,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的创新实践。它要求我们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建立面向未来的技术价值评估体系。这种制度创新的深意,不仅在于培育几个新兴产业,更是要构建一套能够承载百年技术演进的新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标志着中国正在从“技术应用大国”向“创新范式策源地”迈进。

  耐心资本的全球意义:重构未来文明的新范式。真正定义未来产业文明的,从来不是最快变现的技术,而是最具耐心的资本。当耐心资本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指标,全球产业竞争的规则正在被重塑。这场静默革命的终极目标,是让中国从“技术应用大国”跃升为“创新范式策源地”。它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关乎制度创新与文明演进。衡量这场变革成败的终极标尺,在于我们能否为2035年的产业图景埋下今天的“资本-时间胶囊”。历史终将证明,真正定义未来产业的,是具有战略定力的耐心资本。它不仅能够跨越经济周期,更能穿越技术革命的浪潮,在全球产业文明演进中留下深刻的中国印记。(作者:霍伟东、封秋硕,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4&ZD093]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镜榕
审核:王怡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