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纲领《宣言》创建历经了不平凡的漫漫长路
《宣言》是为适应同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需要产生的。从《宣言》本身形成的过程看,它所经历的时间并不长,也就是一个多月时间。从马克思恩格斯加入同盟算起,纲领《宣言》的产生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但是,共产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经历了更长的发展过程。《宣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同盟为了谋划和制定这部科学的理论纲领,几乎奋斗了10年。
《宣言》的产生与同盟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是正义者同盟,而正义者同盟的前身是流亡者同盟。1833年,侨居在巴黎的德国政治流亡者、工人和手工业者,成立了第一个具有共和民主主义倾向的秘密组织人民同盟,主要是开展关于统一德国的宣传活动。1834年,由人民同盟改建为流亡者同盟,盟员发展到几百人。其主张是要推翻德国君主制,建立自由平等统一的共和国。1836年,一批最激进的成员(大部分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从流亡者同盟中分离出来,组成新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他们以建立"财产共有"新社会为宗旨,开展半宣传、半密谋的活动。1839年5月12日,同盟各支部参加了由布朗基和巴尔贝斯领导的"四季社"的巴黎起义。起义失败,卡尔·沙佩尔被捕入狱七个月后逐出法国,前往伦敦。恩格斯在认为,沙佩尔是一个典型的职业革命家,"他是个能干的人,他在开创德国工人运动方面所做的一切是永远不会被遗忘的。"亨利希·鲍威尔在巴黎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于1841年12月被捕驱逐去了伦敦。他在伦敦遇见了沙佩尔,后又联系上了具有一定外交天赋的约瑟夫·莫尔。沙佩尔、鲍威尔、莫尔在同盟是老资格,我在这里把他们称之为"同盟三尔"。他们在伦敦重新恢复正义者同盟组织,并加入1840年2月成立的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1846年改称德意志工人共产主义教育协会),使之成为同盟的外围组织。同时,在法国、瑞士和德国也恢复或重建了同盟支部,使同盟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工人组织。
恩格斯知道有这样一个组织。1843年,正好在伦敦的恩格斯认识了他们三人,这也是恩格斯遇到的第一批德国革命无产者。这时,沙佩尔第一次前来建议恩格斯加入同盟,但被当时具有"哲学高傲态度"的恩格斯拒绝了。这主要是因为正义者同盟是以空想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在一些原则理论观点上与他们存在分歧。然而,恩格斯对"同盟三尔"的印象还是很好的。恩格斯说:"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三个真正的男子汉在我自己还刚刚想要成为一个男子汉的时候所留给我的令人敬佩的印象。"当然,恩格斯也给他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不入盟并非不联系。马克思指出,我们同德国的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建立了经常性的通讯活动,其主要目的"是要让德国的社会主义者同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建立联系,使外国人经常了解德国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运动,并且向德国国内的德国人报道法国和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进展情况。"恩格斯说:"我们不仅同伦敦的盟员经常保持通讯联系,并且同巴黎各支部当时的领导人艾韦贝克医生有更为密切的交往。我们不参与同盟的内部事务,但仍然知道那里发生的一切重要事件。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口头、书信和报刊,影响着最杰出的盟员的理论观点。"几年来,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未入盟,但仍与他们保持联系和在思想上理论上给他们提供指导。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同盟越来越认识到只靠写信、通讯、口信等方式开展工作和联系盟员不行了,必须要有统一的能够凝聚大家团结战斗的纲领。而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很难把各支部各盟员凝聚在一起,具有真正指导意义上的科学理论已经枯竭。这时的蒲鲁东及其同伙,他们以共产主义自居极力攻击共产主义,目的是试图用他们的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来渗透、影响同盟盟员和工人队伍,但遭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坚决反对。1846年10月23日,恩格斯在巴黎致信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通报了他在巴黎的一次工人集会上与蒲鲁东之流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情况。在集会激烈争论时,他们用"财产公有"、"为了人类的幸福"来蛊惑人心,甚至有人当场向恩格斯提出"共产主义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对此,恩格斯没有马上直接回答这一问题,而是在揭露了蒲鲁东的股份公司保留私人财产及有关问题时,作了回答:"我把共产主义者的宗旨规定如下:(1)维护资产者利益相反的无产者的利益;(2)用消灭私有制而代之以财产公有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点;(3)除了进行暴力的民主的革命以外,不承认有实现这些目的的其他手段。"恩格斯的言辞得到了在场绝大多数人的拥护。由于缺乏科学思想的引导,同盟内部产生的激烈矛盾已经明显表现出来,同盟领导人对此大为不满,认为只能是再次去拜访马克思和恩格斯。
在这种情况下,1847年1月20日,同盟中央委员莫尔从伦敦出发先是到布鲁塞尔去找马克思,接着去巴黎找恩格斯,代表同盟的领导人再三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加入同盟。其实,同盟从巴黎转移到伦敦后同盟就有这个想法,到1846年11月,他们就更寄希望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了。所以,两个月后,他们就派颇具外交能力的莫尔前来登门拜访。可见,他们这次要请马克思恩格斯入盟已经是迫不及待的事情了。为什么这个时候他们再一次急着来找马克思恩格斯?一是他们是要及时转达他们确信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并表示他们要摆脱陈旧的密谋性的传统和形式;二是他们是要表示同意马克思恩格斯在同盟大会上阐述批判的共产主义,并作为同盟的宣言发表;三是同意马克思恩格斯来帮助改组过时的同盟组织,建立符合工人运动要求的新组织;四是很重要很紧迫的一点是要请马克思恩格斯来帮助同盟起草新的理论纲领,并且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必须亲自参加同盟的大会。莫尔一边说着一边拿出一份包含有以上内容的由同盟领导成员集体签名的信函双手交给马克思。马克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与莫尔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他们知道,原有的旧理论已经不能指导工人运动了。这时的魏特林不仅与同盟和盟员的关系都搞不好,并开始与同盟分道扬镳,而且他的曾经充当过同盟理论纲领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等,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要了解《宣言》,必须了解《宣言》的历史。从1847年1月到1848年1月,即从马克思恩格斯答应加入同盟到完成纲领《宣言》起草,正好是一年的时间。恩格斯十分注重记录和研究同盟的发展历史,后来还经常回忆马克思和他合著的《宣言》的产生情况。1885年10月8日,恩格斯写了《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详细地阐述了同盟的发展过程。恩格斯说:"我希望,将来还能有机会,把马克思和我收集的关于国际工人运动这一光辉青年时代的历史的丰富材料整理一下。"其实,同盟的历史,就是工人运动的历史,也是《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恩格斯说:"我认为,不指出《宣言》是怎样产生的,那无论用什么语文来出版都绝对不行。不指出这点,第二章末尾及第三章整章和第四章整章就完全不可理解。"因为《宣言》中写的这些内容不是凭空的,而是针对和批判历史的旧观念、错误思想、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反对党派而写的。1846年12月28日,马克思给安年柯夫写的长信,介绍了他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经济矛盾的体系,或贫困的哲学》)的想法,并决定写《哲学的贫困》(莫尔到访布鲁塞尔时,马克思正开始写这部著作)。而这封信的基本内容就体现在《宣言》第一章的主要方面了。马克思批判《贫困的哲学》的《哲学的贫困》,在一定意义说,它也是一部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其中的很多经济学观点都运用到《宣言》中去了。这里表明,马克思批判蒲鲁东与同盟纲领的发展存在着直接联系。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涉及的更广泛更全面的理论,更是为起草《宣言》打下了全方位思想和理论基础。比如其所有制理论、消灭私有制、阶级斗争理论、"幽灵"理论、世界市场理论、国家理论、对各种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锁链"用语、中国问题等等,在《宣言》中都得到了体现和运用。
共产主义者同盟是由正义者同盟发展而来的。1836年,正义者同盟在流亡者同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后,开始考虑同盟纲领问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同盟先后受到各种具有空想色彩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如布朗基主义、卡贝主义、魏特林空想社会主义、蒲鲁东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等。同他们的反复斗争就是同盟的曲折发展过程,也是《宣言》的曲折发展过程。1838年,正义者同盟在巴黎第一次针对关于如何制定纲领和制定什么样的纲领的问题的进行了讨论。从此以后,同盟就把制定纲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当时一些盟员提出要求,需要有一部关于"财产共有制"的纲领性著作。参加这次讨论的人员有威廉·魏特林、沙佩尔、莫尔、鲍威尔等。1835年10月,魏特林来到巴黎,1836年他成为新组建的正义者同盟的创建人和领导者之一。1836年4月,他又一次经德国旅行到维也纳,1837年9月回到巴黎,并开始他的共产主义理论家的活动。恩格斯称魏特林是"德国共产主义创始者"。魏特林入盟后,热心同盟工作,积极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在同盟一度起着重要作用。于是,同盟委员会决定由他起草纲领。受同盟委托,魏特林为正义者同盟起草了一个证明"财富共有共享"可能性的纲领性宣传文件,即《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他的这一著作的主要主张是废除财产私有和金钱制度,实行财富共有共享,要求一切平等和共享幸福。经同盟委员会审核后,本书于1838年底出版并成为了正义者同盟的纲领性文献。魏特林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现代奴隶制度,而奴隶制度没有和谐与自由可言。1842年12月,他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出版,同样也起到了同盟纲领的作用。当他急于把自己的理论运用于社会实际的时候,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他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言论和过激的行为,遭到了正义者同盟领导人的坚决反对。魏特林从根本上脱离实际和历史条件,没有在总结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对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和手段作出科学认识。他的理论虽然超出了布朗基主义,但仍然是一种粗陋的共产主义思想。尤其是他的理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强烈的宗教意识或"早期基督教"仁慈,没有摆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手工业工人本能的狭隘世界观的局限性,从而使同盟对他的这种理论逐步失去了信心。同样,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体系包括欧文、傅立叶、卡贝等人的理论,也都不能满足同盟发展的要求。
184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目的是加强与各国工人团体和社会主义者的联系,团结先进分子,克服各种错误理论,扩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影响,推动正义者同盟向正确方向发展。同时,他们一直在关注着正义者同盟的活动和思想动态。上半年,马克思恩格斯以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名义分别批判了格律恩、克利盖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和魏特林的平均空想社会主义,削弱和阻止了他们对正义者同盟的思想干扰和理论渗透。因此,正义者同盟领导人也开始擦亮自己的眼睛,认清了空想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本质。
在纲领的形成过程中,沙佩尔也尽了自己的努力。据有关资料,1838年,沙佩尔写了一篇题为《财产共有制》(草稿)用作纲领的教义问答式文章,大概是为了与魏特林的著作竞争而写的。沙佩尔关于"财产共有制"的内容,与魏特林的思想基本一致,这是同盟创建纲领的最初形态。沙佩尔的表述为:"只有一切人按照民族在一个国家联盟中生活,在那里,所有的人都同样地以某种方式为了全体共同的幸福而创造财富或获得财富,亦即只有在存在财产共有制的情况下,人类才能真正自由和幸福。"1844-1845年,同盟针对沙佩尔提出的关于财产共有制、是否运用暴力、怎样进行劳动分配等问题,还进行了一些讨论。看来,"财产共有制"、"财富共有共享"这些空想的尝试,成为了多年来多少有些左右同盟和盟员的思想观念。
马克思恩格斯加入同盟加快了科学纲领《宣言》诞生的进程。1847年6月,恩格斯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并起草《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作为同盟的纲领性草案提交大会,引起了同盟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与会代表的共同关注,为同盟各支部进一步讨论修改和集思广益提供了基础性材料。因此,恩格斯起草的这个信条草案是有积极意义的,并且也是值得肯定的。应该也是根据6月9日同盟中央致盟员的通告信的统一要求,1847年9月,沙佩尔、鲍威尔等人提出了《共产主义信条问答》草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一带有空想痕迹的文件很不满意。接着,同盟巴黎支部的莫泽斯·赫撕又提出一个"信条问答修正草案",这给巴黎支部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10月22日,巴黎区部召开会议讨论该修正草案时,恩格斯对此予以了严厉批判,从而使这一修正草案遭到否决。正因为如此,恩格斯才受同盟巴黎区部的委托,吸取了会议讨论的意见,在原有《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的基础上,于10月底-11月起草了新的纲领草案《共产主义原理》。由于恩格斯总觉得自己写的这种教义问答形式和有关内容不尽如人意。所以,恩格斯才于11月23-24日给马克思写信说了这些情况,并建议不要采用这种形式,纲领题名应为《共产主义宣言》。这个重要意见得到了马克思的赞同。为参加伦敦11月29日至12月8日同盟中央这个至关重要的大会,马克思和恩格斯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大会的辩论和斗争是激烈的,但大会的结果是成功的。通过这次历史性的大会,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愿望,这就是:同盟历经10年奋斗,世界上这一来之不易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最终于1848年2月在马克思的手上诞生了。
(五)《宣言》摆脱困境从苦难中走向辉煌未来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没有阶级和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宣言》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通过暴力革命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新制度。《宣言》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宣言》中的这些关于阶级斗争和所有制理论,极大鼓舞了革命无产者和工人运动的革命意志。这就是在复杂形势和批判环境中,《宣言》所体现出来的革命性和斗争性,这就是《宣言》与各种空想社会主义的不同之处。1848年2月,当《宣言》"拟定"后,首次用德文在伦敦出版,接着"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佛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从此,《宣言》就成为照亮人类社会进步的一道光芒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它的策略是不朽的,它的真理是颠扑不破的,它的伟大意义是深远的。这一点是不是已经被世界人类历史所证明了的呢。恩格斯向马克思说:"如我所预见的,到处都有共产主义小组在《宣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使我非常高兴。"
然而,对于这个直接向反动统治阶级开战的宣言书,对于这个"共产主义幽灵",资产阶级反动政府能坐视不管吗?当然不会。《宣言》引言就说了,为了围剿和驱除这个"幽灵",旧欧洲的一切反动势力都联合起来了。因此,同盟的大会、同盟组织和工人协会的活动,都是不公开的,马克思起草《宣言》更是需要秘密进行。马克思被普鲁士政府第二次驱逐后,举家迁居布鲁塞尔。1845年3月22日,马克思和比利时政府签署了一个关于"专注于哲学研究、不参加革命活动"的保证书,马克思在保证书上签字后,比利时当局发给了马克思一张居留证。在布鲁塞尔这三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组织和参加了很多活动。他们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重要著作,就是在此期间完成的。马克思和燕妮还经常去参加在布鲁塞尔中心广场的"白天鹅之家"每周三、六晚上举行的工人活动,马克思给大家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时是文学朗读、演戏、跳舞等。燕妮经常表演朗读节目,她的才华和魅力给晚会增添了光彩。距离这个中心广场有一个边远僻静的地方,叫布鲁塞尔纳繆尔郊区奥尔良路42号(后改为伊克塞尔区让·达登街50号),--这里就是《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地方。马克思于1846年底,迁居到这个被载入史册的神圣的地方居住了一年多一点。在这里的最后时刻,马克思前往伦敦参加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完成了这一响彻云霄的《宣言》起草的光荣使命。马克思为什么选择这里而不是市中心的"白天鹅之家"餐厅作为起草《宣言》的地方?因为这里偏远安静、隐蔽保密、房租便宜,恰好适合马克思的需要。
可是,情况突变。正当马克思刚把起草好的《宣言》手稿交由伦敦付印时,德国政治侨民雅克·昂贝尔通报他巴黎酝酿的起义就要开始了。因此,马克思时刻准备投入战斗,迅速决定在"二月革命"爆发前5天离开了这里,搬到他原来住过的地方圣居杜尔平原路19号。1848年2月22日,法国革命起义的消息传到布鲁塞尔,以马克思为首的德国共产主义者侨民与比利时民主派积极响应,很快高喊口号冲向街头。马克思把此前去荷兰他姨父那里争取获得的父亲的遗产,用于买了武器支持革命队伍。3月3日傍晚5时,马克思由于未能遵守保证书"不参加革命活动"的承诺,比利时政府向他宣布把他驱逐并在24小时内离境的命令。而在当天晚上,一个警官带着10名警察突然闯进马克思的公寓,搜查了整个房间后逮捕了马克思,随后把燕妮与妓女一起关进了小黑屋。到24小时期满释放后,第二天警察把他们直接送上开往巴黎的火车。这次离开比利时,由于警察不许他们带走任何东西,可能后来丢失了不少重要的手稿资料。二月革命刚结束,紧接着六月声势浩大的巴黎工人起义又开始了。
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对刚刚诞生的《宣言》和同盟工人运动带来不利的一面。恩格斯回忆说:"随着由二月革命开始的工人运动退出公开舞台,《宣言》也退到后台去了。"更为严重的是《宣言》"不久它就被随着1848年6月巴黎工人失败而台起头来的反动势力排挤到后台去了,最后,由于1852年11月科隆共产党人被判刑,它被'依法'宣布为非法。"1850年11月,以《德国共产党宣言》为题在英国宪章派乔治·哈尼主编的《红色共和党人》杂志登载,英译者是海伦·麦克法林女士,哈尼在杂志序言中大胆指出,《宣言》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革命的文件",并第一次指出了作者的名字。从此往后,《宣言》几乎在长达20年的时间陷入低谷没有露面。原因是在二月革命的影响下,革命风暴席卷了整个欧洲,使同盟遭遇内外交困的局面。1848年6月23-26日,巴黎举行了大规模工人武装起义,无产阶级在这次英勇斗争中惨遭失败,起义被残酷镇压,两万多人被屠杀、监禁、放逐和服苦役。正在同盟发展的关键时刻,1850年9月15日,出现奥·维利希和卡·沙佩尔形成冒险主义宗派集团,从同盟中分裂出去,给同盟组织带来严重损失。在1852年11月的普鲁士科隆共产党人案件中,有共产主义者同盟12名成员被交法庭审判,其中有7名分别被判处六年、五年、三年徒刑,有4名被宣告无罪,1名当时不在普鲁士,这使同盟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当时,普鲁士"19世纪两个最卑鄙"的警察维尔穆特和施梯伯为了蓄意迫害同盟共产党人,以《共产党宣言》为罪证,以"进行叛国性密谋"为罪名,于1853年编写了一本"黑书"《19世纪共产主义者的阴谋》。他们把《共产党宣言》(德文全文)连同"黑名单"(12个)、工人运动的"历史"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等落入警察手里的同盟的其它文件编入该书,以"非共产主义著作"的方式在德国公开发表。在这次案件后的第5天,马克思根据内外形势提出建议,同盟于1852年11月17日宣告解散。"至于《宣言》,似乎注定从此要被人遗忘了。"一大批共产主义者被判刑,《宣言》被"宣布为非法",同盟宣告解散,一连串的事件使整个工人运动面临极大的困难和考验。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不仅《宣言》在很长时间销声匿迹,甚至有人连马克思的名字也不敢公开提及。比如,在离科隆案件之后35年的1887年,一个亚美尼亚文《宣言》译本,君士坦丁堡一个出版商由于害怕在书上标明马克思的名字,结果没有出版。这件事情的出现,让恩格斯感到很奇怪。
《宣言》作为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为国际工人运动开辟了新的局面。1864年9月28日,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但是,革命形势仍不容乐观。随着巴黎公社最终失败,第一国际于1876年7月5日宣布解散。虽然巴黎公社只存在了72天,但它是人类历史第一次由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伟大尝试,其历史功绩和伟大意义不可磨灭。不管怎样,自19世纪70年代,逐步迎来了《宣言》的春天。尤其是80年代以来,《宣言》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以各种文字、各种版本、各种方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时,"《宣言》本身又重新走上了前台。"恩格斯指出:"大陆社会主义已经差不多完全是《宣言》中所宣布的那个理论了。因此,《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宣言》德文版序言中的说法,1871年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英译本(马克思恩格斯未写序言)在美国出版。根据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中央机关报《人民国家报》主编威廉·李卜克内西的倡议,《宣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1872年6月24日写的《1972年德文版序言》,在距《宣言》1848年发表近25年时,由《人民国家报》编辑于1872年7月在德国莱比锡出版。从序言中可以看出,这次新出版的《宣言》作了些修改,还有的地方来不及修改。又近10年后,由马克思恩格斯作序的俄文版《宣言》于1882年2月出版。以德文出版由恩格斯作序的《宣言》,还有1883年版、1890年版先后在霍廷根-苏黎世出版和伦敦出版。这三次以德文出版的书名均为《共产主义宣言》。由马克思恩格斯作序的1882年俄文版和后面由恩格斯作序的1888年英文版、1892年波兰文版、1893年意大利文版,均以《共产党宣言》的书名出版。其它包括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前后的版本还有很多,如有德文、英文、波兰文、法文、瑞典文、俄文、中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日文、丹麦文、荷兰文、挪威文等国文字版本,在不同时间以不同方式发表,有的出版包括中国一直延续到21世纪。目前,全球汇集在中国的中外版本《宣言》有2200多种,其中中文版本达78种,被译成各种文字的《宣言》有113种,被译成各种语言的《宣言》有104种。因此,《宣言》成为全球版本最多、传播最广、发行量最大和流芳百世的著作,马克思成为了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20世纪初,《宣言》和马克思主义从俄国、法国、日本传入中国,在中国得到广泛翻译、出版、传播和应用。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陈望道翻译出版《宣言》全文,使之在中国本土落地生根和发扬光大。100年多来,《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纲领和共产党人行动准则,一直指导和陪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长、从弱到强和在实践中发展壮大,一直指导和陪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克服前进中的艰难困苦,直至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也必将一直指导和陪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共产党宣言》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共产主义事业是多么的光荣伟大。恩格斯说得好,"同盟在1847年到1852年所代表的学说,那时曾被聪明的庸人带着嘲笑的神情看做狂人呓语,看做几个孤单的宗派分子的秘密学说,现在,这个学说在世界一切文明国家里,在西伯利亚矿山的囚徒中,在加利福尼亚的采金工人中,拥有无数的信徒;而这个学说的创始人、当时受到人们的憎恨和诽谤最多的一个人--卡尔·马克思,直到逝世前,却是新旧两大陆无产阶级经常请教的、并且总是乐于提供帮助的顾问。"不管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还是死后,《宣言》总是永远的。如今,他们是否知道,这个纲领,这个曾经被指责和围剿的"幽灵",在中国等国不再是狂人呓语、痴人说梦,而是已经成为客观现实。请教马克思和恩格斯、请教《共产党宣言》的人,不仅在欧洲和美洲,而且在亚洲、在中国和整个世界越来越多。(作者:胡德巧,中共党员,国家发展改革委离退休干部局第8支部委员、原重大项目稽察办公室司长,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www.rmlt.com.cn/2022/0706/651176.s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