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4月21日电 4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第54期)于线上举行。聚焦“三重压力叠加超预期变化的宏观经济”,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主持,毛振华、王庆、陆挺、程漫江、于春海等专家联合解析。
论坛第一单元,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于春海代表论坛发布CMF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报告就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基本表现;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的超预期压力;政策建议。
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基本表现
从目前的基本数据来看,中国宏观经济开局阶段延续了之前稳步恢复的态势,但是3月份以来确实有一些超预期变化的出现,使得宏观经济出现较为明显的下行压力,具体分析如下:
GDP方面,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8%,环比折年率增长5.3%,经济增长势头仍在延续。但可以看到3月份以后超预期的变化与前期已经确认的三重压力加在一起,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明显。一季度的增速较2021年下降3.3个百分点,这种压力显示的相对比较明显。
就业方面,1-3月就业完成全年目标的25.9%,一个季度完成了全年目标的1/4,基本上达到了目标,但未来的压力还比较大。特别地,从3月份可以看到调查失业率超出了全年5.5%的目标,尤其是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在当前就已经达到了16%,这是多年来的高点。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失业率一般在7月份会达到高点,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就业压力很大,实现就业目标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供给侧看,二产恢复较为稳定,增速为5.8%,基本上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三产增速仍在下滑,延续了疫情以来下滑的趋势。在二产中,制造业的势头相对比较好,增长了6.2%,是个相对乐观的信号。同时,在其内部结构中也能够看到一些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等的增速都比整体要增长得更快,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强化制造业基础,提升制造业质量的中长期要求。
需求侧看,总需求结构更趋合理,但是3月份社零增速回落,消费市场反弹势头被逆转。2021年,疫情冲击下,GDP增长对外需的依赖性上升,这增加了总需求的不稳定性。2022年一季度,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外需分别贡献了GDP增长的69.4%、26.9%和3.7%,总需求结构更加合理。但是,在消费层面可以看到整个3月份社会零售销售总额的增速相对明显的回落,比2月份回落3.4个百分点左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逆转了消费市场反弹的势头。
投资方面,固定投资恢复相对稳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基建投资发力,民间投资减弱。1-3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3%,比2021年提高4.4个百分点,增速比较明显。同时在投资内部来看,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实现了相对更快的增长,投资结构优化趋势比较明显。从投资主体看,仍然可以看到今年特别是3月份以后基建投资在持续发力,基建投资增长10.5%,比去年和2月份都有明显提高,但另一方面民间投资力量有所减弱,民间投资增速依然明显低于整体内生的市场化的力量,依然有待进一步激发。
对外贸易方面,一季度对外贸易增长保持了相对较高较快的速度,出口累计增长15.8%,进口增长9.6%。同时,可以看到1-3月对外进口和出口增速在逐月回落,特别是对比上一轮外贸增长由负转正的情况(2016-2018),今年以来进口增速过快下滑的迹象值得担忧和关注。从出口的国别结构看,一季度美国和欧盟这两个传统的发达市场在我国出口市场中的份额在上升,东盟的份额在下降,同过去几年的调整趋势不完全一致。从出口产品结构看,出口产品结构改善,出口的增长动力多元化。从前两个月的情况看,出口增长在HS分类下60个分类增速超过15.8%,对比前两年出口增长过于依赖宅经济和疫情防控的需求来说,有了相对比较明显的改善。
消费价格总体平稳,生产侧和需求侧价格分化。3月份CPI上涨也只是1.5%的增速,相对比较低,也比较温和。但是从细分的一些类别可以看到,一些粮食的价格、能源相关的价格已经开始明显的上升,3月份禽肉价格的大幅下降是导致整体消费价格温和的主要力量,但是在当前全球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背景下,粮食价格和禽肉价格会存在快速反弹的可能性。在生产侧,价格指数相比去年很明显从高位继续回落,PPI同比增长8.3%,比2月份下降0.5给百分点,较去年下降更为明显。但是如果从环比去看,PPI的环比增速依然是在提高,特别是在上游的一些采掘工业的环比增速提高更为明显,这意味着在短期中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依然存在着比较大的上涨压力。如果把最终需求和生产侧的价格进行对比,可以看到从投入到产出,再到最终消费,价格走势的分化依然非常明显,虽然从增速的对比方面去看,增速差已经明显缩小,但是对比状况并没有逆转。在这样的情况下,延续了去年以来对中下游生产者,特别是面向家庭消费的中小企业形成了持续的挤压。现在的挤压似乎有所减小,但它会不断地累计,对中下游中小企业的承压能力形成了比较大的威胁和挑战。
从整体经济景气指数来看,景气指数下行。进入到3月份以来,制造业整体跌入景气收缩区间,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的分化非常明显,大型企业依然保持一个相对景气扩张的状况,但中型企业跌入了景气收缩,小企业持续处于景气收缩的状态。从服务业看,服务业的景气指数也是从去年9月份以来首次下跌到紧缩区间。
二、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的超预期压力
从2021年下半年以来,受到一些国际形势变化,特别是国际大宗产品价格的影响,又受到国内投资和消费不振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很准确地识别了我国经济所面临的三重压力,同时也做了一些非常有针对性的前瞻性的政策安排。从2022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来看,三重压力确实在生产侧、需求侧等等方面充分明显地呈现出来,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整个3月份又出现了很多超预期的意外变化,比如国际政治格局、国际地缘关系的演变,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进一步的演变,也有国内疫情的扩散,这些超预期的变化使得一季度3月份整个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具体来看,首先是疫情快速蔓延,特别是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的蔓延,对我国经济社会运行带来的影响会非常大。其次是俄乌冲突助长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趋势,带来更大的成本压力和通胀压力。对地缘政治关系、国际货币金融秩序以及全球供应链网络的全面冲击,使得世界经济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此外,国内外疫情防控政策的水平差扩大,对我国经济内外循环之间的联系构成威胁。
从经济的情况看,目前整个消费层面的力量还没有完全恢复。2022年一季度,最终消费对GDP拉动只有3.3个点,非常明显低于2014-2019年的均值。从社会零售人均消费来看,社零增长情况以及人均消费的情况,都处于一个非常低的增长通道上。背后的原因在于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下降和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进一步考虑,背后是收入差距的影响,工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这三者的增长速度在疫情冲击下发生了一些非常明显的变化,财产性收入增速明显超过工资性收入增速,这会导致可支配收入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平均数不断扩大,总体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在当前,有人也提出所谓的房地产市场的维稳政策等等,但从消费层面看,考虑到过去多年间人们一直在探讨的高房价对消费能力的挤压,对消费倾向的抑制,对收入差距的助长,以及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拖累,从这些角度来说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仍要坚持“房住不炒”等政策导向。
在上述情况下,新一轮疫情对于尚未完全恢复的国内消费需求会构成比较严重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循环,无论是内循环还是外循环都应该有畅通的物流和客流,但疫情及相关防控措施会直接对这块产生影响。物流运输、人员流动和经济活动下降幅度变得更大的情况下,新一轮疫情带来的冲击可能要比过去两年当中的经验判断更大。
同样,在过去两年当中,在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下,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事实上它在疫后的修复过程并没有充分的完成。一方面是疫情的冲击以及随后的常态疫情防控;二是叠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带来的成本压力,他们承受外生冲击的能力已经持续在消耗。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叠加今年以来,特别是3月份以来的成本冲击和新一轮疫情冲击,中小企业可能很难承受累计性的影响。
3月份以来,国内外疫情走势和防控政策方面的差异对我国经济内外循环间的联系构成了一些冲击。虽然海外疫情在一些数量指标上要远远高出我国,但从动态表现趋势来看,海外疫情数量相对在下降,而我国的疫情数量相对上升,这种增速差带来防控要求的变化。因此,进入到3月份,特别是到4月份以后,我国疫情防控的要求和疫情防控的严厉程度提升更快。国内外疫情防控政策的水平差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出口形成相对比较大的冲击,过去两年中支撑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外需力量可能会开始弱化,阻碍国内供应链优势充分发挥。
进入到2月份,特别是进入3月份,整个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明显提升。疫情走势的不确定性,还有相关国家对疫情防控政策所做的一些尝试性调整,再加上后来的俄乌冲突,大宗产品价格上涨,通胀高企、经济本身的活力下降,致使政策选择上的两难,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一些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增速明显回落。从最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来看,4月份预测相较于1月份做了非常明显的下调。
随着欧美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美联储加息应对创下历史新高的通货膨胀,导致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条件在收紧,主要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明显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金融风险明显加大。同时俄乌冲突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也会使得全球大宗商品供应链受到冲击,也加大了全球经济出现衰退的风险。
三、政策建议
展望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还面临比较大的压力,需要在政策层面做出一些相对明确和有针对性的策略选择,建议如下:畅通物流运输和人员有序流动是维持国内经济循环的重中之重;有效投资是实现GDP增速预期目标的关键。基建特别是大型基建项目所要求的人员接触相对较少,有实现“闭环管理”的条件。在疫情防控压力加大的时间窗口,基建投资的意义尤为重要;从订单、资金、税费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等多个方面,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细致的支持。保住中小企业是保住市场主体的重点,也是保就业、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基础;面对全球性通胀和高成本压力,地缘政治矛盾助长在上、中、下游企业之间,在生产侧和需求侧之间,分担成本上涨压力;对冲和缓解特定行业和企业的成本上涨压力;针对家庭的应急救助政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