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社会
  • 中宏网首页 >
  • 社会 >
  • 正文

别让自媒体沦为乌合之众狂欢场

2018-10-24 09:59:33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自媒体让社会迈入“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然而,“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近日,新华社、《新民周刊》等官媒连续刊发多篇文章揭露自媒体乱象,将自媒体的众多黑幕一一暴露在公众面前,向大家展示出自媒体真实的另一面。

20181024101259zagCTJ.jpg

  他们为之雀跃的流量变现,很可能成为腐蚀中国经济链条的“蛀虫”;他们随手炮制一条谣言,或许正在影响一件国际大事的外交走向;他们贩卖焦虑、狠戳人性弱点,却在无形中扮演了压倒“祖国花朵”的最后一根稻草。自媒体“金钱江湖”,岂止金钱……10月20日,新民周刊刊发题为《自媒体黑幕背后的“连锁反应”远不是你想得那么简单》的文章,文中指出一些自媒体“操盘手”们已俨然在自媒体江湖“称王”,不是身不由己,而是无法无天。

  文章指出,正因这样的“标杆”越发增多,一种错误的认知也越发凸显,“一夜成名”、“三天暴富”的认知在更年轻的群体中“生根发芽”,在一则关于“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调查中,一组数字令人汗颜,54%的人毕业后不愿找工作,只愿意当主播、网红。

  倘若政治是自媒体们谋利的“万金油”,与金钱直接挂钩的“经济”,更是难逃被利用。毕竟相较于政治的“流量变现”两步走,挂钩“经济”的回报率来得更直观、凶猛。文章指出,网络空间下的灰色利益,试图以“四两拨千斤”之姿,装进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新马甲”,中国经济新动荡如被“牵线木偶剧”,正在大众舞台上悄然启幕。

  文章称,如果以自媒体为工具误导受众,形成紧迫的舆论战,很可能会对中国经济市场秩序带来毁灭性的影响。毕竟,某些居心叵测的国外政治专家和研究机构,正在打着对付中国的“如意算盘”。

  残酷的自媒体乱象的现实告诉我们,由于网络生态价值观高度分化,普通大众面对海量信息,或失之盲从,或失之肤浅,或真假不辨,或是非不分。作为始作俑者,谋利极尽下限,手段极端残暴,如若自媒体迷信了一时的喧嚣,无法“安分守己”,“七宗罪”产出的“社会毒瘤”,恐怕以“罪该万死”定罪都不为过。

  “看似是互联网问题,实际上是全社会的问题,在资本家眼中,并没有什么成年与未成年之分,因为,他们获利的欲望已远远超出了道德底线。”

  10月21日,新民周刊在题为《起底“自媒体政治谣言”:如何叫醒装睡的人?》一文中,聚焦自媒体政治谣言,指出,在中国特有的环境下,许多网络谣言都有“泛政治化”倾向,大量以社会热点话题为名的谣言其实也是政治谣言的幌子。除了对固有框架里的议题“换个马甲”就完成“旧谣新传”,自媒体在制造和传播政治谣言时,还有一些常用套路某些自媒体在炮制政治谣言时,如放入大量数据、论据,援引权威机构或者名人言论等;为了切合网友“有图有真相”的期待,还不忘加上图片和音频视频。此外,网络政治谣言还常采用“渠道回流”“出口转内销”的包装手法。

  文章称,受众的内心“软”在何处,谣言就说什么。谣言制造者非常清楚哪些是受众心中的敏感点,在自媒体信息的标题、正文中运用大量情绪化的词句,刻意营造冲突性,有的甚至贴上暴力血腥图片和音视频,让受众觉得“事态严重,为了自己和他人,必须相信、必须转发”。

  “新瓶旧酒”“装腔作势”“煽情蛊惑”“捷足先登”……自媒体制造政治谣言的伎俩虽然花样繁多,但并非无法看穿;同时,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人要如此造谣,又有人愿意相信并一起传谣?文章援引业内专家的话称,自媒体的网络传播有着政治领域的“电子动员”作用。自媒体是一种使用成本很低的政治表达和动员工具,能够直接地联系民众和执政者,这在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各种自媒体平台的电子动员作用一旦被夸大到可以无视或曲解基本信息事实的话,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可以随意践踏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和法律底线,就出现了异化。

  此外,文章指出,许多网友在自媒体制造或者传播政治谣言时,是为了宣泄心中不满意。在这种情境下,他们会认为“信息内容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信息传达了什么观点和态度”,这就掉入了陷阱。甚至有的网民,只是为了“好玩”“被广泛传播觉得有面子”,就上网编造涉及政治的谣言,却不知其行为造成的危害和已经违法的性质。

  10月22日,《新民周刊》又以《地产自媒体敲诈勒索触目惊心:有公号年入千万》为题,揭露了一些自知成不了大V的自媒体在不确定何时会被关掉的“鞭策”下,如同网络黑社会,不仅定期收“保护费”,还隔三差五“组团”精准打击某家企业,甚至和正规记者或公关公司里应外合,尽量在短期内尽可能地榨取企业媒体投放费的黑勾当。

  据《新民周刊》独家调查,一场名为“中国房地产新媒体品牌峰会暨地产自媒联盟5周年老友记”的活动邀请了全国100多家房地产自媒体人,费用由一家在深交所上市的河北房企买单。某自媒体有大号和小号做配合,小号写负面,大号收钱发广告,一边如此赚钱,一边还四处吹嘘自己的效果如何之好。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一些无良的公关公司也和自媒体人勾结在一起对付企业。例如某家企业用了一家公关公司,后者知道这家企业的媒体投放预算,告知某个自媒体写黑稿,然后再去假装“灭火”,提出更多的预算,公关公司和自媒体背后分钱。

  事实上,早在9月6日《自媒体的金钱江湖》一文中,新民周刊就曾揭露过自媒体——这条逐利求名的路途中夹杂的无以言说的“秘密”。

  微信公众号10万+的阅读量,快手、虎牙直播间的百万打赏,知乎Live喜马拉雅的数以万计的付费课程人数,无时无刻不在主宰着自媒体人“跌宕起伏”的命运。自媒体矩阵的崛起,一年300万自媒体从业者的“趋之若鹜”,看重的已然不是新闻的原始使命,而是妄想借助流量,不费吹灰之力的“一夜成名”和“暴富”……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流量和变现的诱惑之下,灰色低俗内容的泛滥、抄袭洗稿的屡禁不止,“高质量、原创性、不可替代的内容生产将成为自媒体行业发展的桎梏。

  粗放式野蛮生长的大环境,没有人再为新闻导向”摇旗呐喊“,迎合读者,成为唯一标准。此外,竞争白热化的”争奇斗艳“,许多写手为一个10万+、百万人气,殚精竭虑,不惜踩踏红线;必须看到,桎梏中突围的自媒体大号,以”低俗“为纸,”抄袭“为笔,化身为一朵朵谋利的”白莲花“,上演了一出出同情心包裹下的”金钱把戏“。

  即便诸多乱象,也挡不住如今的自媒体,有着”万众瞩目“光环加持,其对大众认知思维的”渗透性“”领导性“,从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一组问卷中,得以验证。在2003名受访样本中,59.6%的受访者坦言,在争议性事件上的认知,受自媒体影响最大。

  文章援引专家的话称,”碎片化时代,愿意思考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有图有真相、故事性更强的谣言,更有说服力。如果谣言中再夹杂些阴谋论,或者击中了网民的某些痛点,蛊惑民众,也就不在话下了。“

20181024101734Uhg1Bx.jpg

  应该承认,这是内容生产的黄金时代。自媒体出现的最大意义在于,给写作者赋权。它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的内容垄断和渠道垄断,将内容生产和发布的权力,彻彻底底下放到了写作者手中;这其实也就意味着,每个内容生产者都是某种新形式的”媒体“,他们拥有了获取流量的全部权力,只要你拥有足够的才华,你就有机会闪耀。微信公众号迅速崛起了许多大号,它们甚至获得了超过平台方的流量分配权力。

  这种百花齐放的内容生产格局,让更多形式的优秀写作得以可能,让更多内容生产者获得尊严。只是,如今出现的危险局面是,自媒体也再次出现两极分化的格局,几个超级大号攫取了大多数流量,越是粗浅、越是低俗、越是情绪化,越有可能成功;大多数优秀的内容生产依旧寂寂无闻,微信公众号生态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

  著名的白宫记者海伦·托马斯曾忧心忡忡地指出,所谓”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会导致新闻的死亡:“没有编辑。没有标准。没有伦理道德。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在我那个时代,当你的妈妈告诉你她爱你,一个好的记者也会核查清楚。现在很多很有价值的报纸都放任自流了。这是一个危机。”

  《南方周末》在《在巨变的时代相依前行》中写道:“太多的生活方式不是已经被颠覆,就是正在被颠覆中,当然一个积极的说法叫'迭代'。频繁的迭代声中,于是,一切行业随时都会变成传统行业。跟不上时代是这个时代最致命的挑战,多少坚固如长城的东西已迅速销声匿迹。”

7FDCDEF56179AE92F849C927F27EA47A5546623E_size77_w524_h393.jpeg

  以往媒体那种严谨、规范的内容生产要求,虽然没有销声匿迹,但也被冲击新媒体冲击得七零八落。灵活多样的叙事风格、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内容选择、易于传播的表现形式,让不同层次的读者心甘情愿地将大量碎片化的时间消耗在自媒体上面。一些触动读者内心的自媒体文章借助社交软件,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病毒式传播,阅读量动辄达到10万+、100万+。

  正如《乌合之众》中所说,“群体总是被情绪驱使,越激烈的情绪越可能收到群体的欢迎……群体往往更关注情绪和情绪表达方式本身,而不在乎背后的证据、事实或逻辑。在激烈情绪的推动和传染下,群体非常敏感,并倾向于尽快采取实际行动。”不少自媒体们深谙这一点,他们为了金钱和流量,肆意挑逗着网友的情绪,不顾媒体应该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更没有丝毫的社会责任。

  自媒体的火爆场面,也让人们看到了新的风口和机遇。内容创业不断上演着激动人心的故事,动辄估值上亿的新媒体层出不穷。甚至还出现了所谓的新媒体村,山东一个村的农妇都变成了自媒体。

20181024101427Wi6S5x.jpeg

  对此,有文章说,自媒体以低成本的内容生产方式,尺度更大的表达能力,绕过传统内容管控渠道,与读者建立紧密联系并进行粉丝经营,一下站在了传统媒体的前面。

  事实上,那些内容创造者最关注的还是流量以及变现,在资本力量面前,社会责任已经成为无足轻重的东西。粗陋代替了考究,事实和传言之间也越来越没有界限。新闻不断发生反转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措手不及的变化让无数人不知道该相信谁,读者也分不清究竟“何为真相”。

  美国媒体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所做的判断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不论人们是否愿意承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社会守望者的功能的确大大降低了。就在2015年秦朔离职时,吴晓波曾在公众号文章《最后一个“看门狗”也走了》表达过这种忧虑:“媒体的公器特征不容玷污,媒体人不容缺位。若舆论的'第三力量'瓦解,利益集团必然勾结妄为,最终受伤害的,则是全体的公民社会和弱势群体。”

  在2016年年初,《重庆晨报》在《我们的新闻情怀从未改变》文章中写道:“在自媒体众声喧哗的时代,专业的报道和负责任的解读显得那么急需和紧迫,更要客观公正,坚守良知,冷静求证,不误伤于人。”

  新民周刊刊发的《我们只有做公众号这一条出路吗?》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有责任,有担当的媒体人的期待,文章写道:“我不敢设想,如果将来发生了战争,经济危机,以及各种大事,我们只能靠写公众号指点江山了吗?大家当然有自由选择轻浮的、丝化的阅读,但是这一定意味着精英的、信息量大的东西必死吗?如果要以洗去大多数人的智慧作为代价,这样的'社会进步',我无论如何也不想要。”(根据新民周刊相关稿件等综合编辑)


编辑:贾芳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