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在“海岱联盟”申报的《构建信用监管大模型 驱动行政管理跨行业、跨区域联动》成功入选山东省信用应用场景创新“揭榜挂帅”项目的背景下,联盟如何通过机制创新推动跨域信用监管升级,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近日,聊城市冠县社会信用中心主任李亚楠受邀走进“信耀齐鲁会客厅”第十一期访谈节目,围绕项目核心内容,详细阐述四地以“标准共建、信息共享、规则共商”为支柱,破解跨区域信用监管难题、为行政管理联动提供坚实支撑的实践路径。

李亚楠明确表示,标准共建、信息共享、规则共商是联盟建设发展的核心支柱,更是构建信用监管大模型、实现跨域行政联动的重要基础。四地基于信用建设共识,围绕联盟城市信用平台互联互通目标,在信用信息归集使用、信用评价、信用监管、信用奖惩等关键领域强化制度协同,形成统一标准体系。其中,社会成员信用评价采用AAA-D的6级8等分级框架,自然人评价以共享指标为基础、个性指标为补充,市场主体评价以“山东省公共信用评价”为核心、“社会公益”等指标为延伸。“一位市民在冠县的信用等级,在荣成、岱岳、薛城等地同样有效,无需额外证明,真正实现‘一码走四地’。”李亚楠介绍,目前四地小程序已同步链接“信用联盟共享区”,用户完成授权后,凭本地信用码即可在四地通用,便捷享受各地守信激励政策。
信息共享则是跨域监管的数据“硬核支撑”。李亚楠指出,四地严格按照“放管服”改革、“互联网+监管”及社会治理创新要求,重点加强政务、商务、社会、司法等领域信用信息归集,建立跨区域公共信用数据共享交换机制,保障信息按需、适时流通。实践中,四地始终将数据安全放在首位,采用“可用不可见”技术与数据加密传输方式,打通数据交换与服务接口,并依据《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2024年版)》,全面归集企业、个体工商户、非法人组织等13类主体信息。“今年4月,我们通过联盟共享渠道与个人授权查询,累计交换共享信用信息超1000万条,顺利保障了跨区域线上信用大集兑换活动的开展。”李亚楠补充道。
规则共商是跨域协同的“长效保障”。为确保联盟长远发展与合作实效,四地从成立之初便确立规则共商机制:一方面建立轮值制与定期协商制度,在“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失信联合惩戒、信用修复等关键领域统一规则,提升监管标准化水平;另一方面,一地出台信用相关新政策前,需提前征求其他三地意见,通过“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共同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推动异地同标、协同共治。
“正是依靠标准共建、信息共享、规则共商这三大支柱,我们的跨区域信用合作才不是停留在签署协议的层面,而是真正落到了实际工作中,为行政管理联动提供了有力支撑。”李亚楠在访谈中强调。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