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产教融合已成为高校赋能地方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紧扣“五大任务”战略部署,以科技“突围”工程为牵引,持续深化高校产教融合机制创新,通过校企协同、产业学院共建与“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多元模式,积极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本系列报道共12期,以视频采访等形式聚焦低空经济、新能源、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领域,挖掘内蒙古高校在学科建设、技术研发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产教融合实践与成效,全方位呈现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创新探索,为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生动诠释新时代边疆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使命与担当。
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核心,积极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学院依托科研和教学双平台,持续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其中张和平教授团队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与科技优势,历时三十余年,走遍全球46个国家,建成全球最大的乳酸菌种质资源库。团队与科拓生物等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共同投入研发,实现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应用的全链条贯通。
张和平教授团队还通过校企联合攻关,成功突破乳酸菌制剂国产化关键技术,不仅显著提高活菌率并大幅降低成本,相关成果已在蒙牛、新希望等101家企业广泛应用,有效打破国外垄断,推动乳业和养殖业提质增效,成为高校与企业协同破解“卡脖子”难题、共育行业急需人才的产教融合典范。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