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暨职业教育宣传月期间,内蒙古教育发布特别推出 “职耀北疆” 栏目,邀请来自不同高职院校的书记走进镜头,聚焦教育教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领域,以小切口展现大成果。他们将分享各自学校如何立足北疆大地,精准对接自治区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在技能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创新等方面的生动实践与突破。通过这些事例全方位展现内蒙古职业教育的蓬勃活力,激发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共同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校企深度合作 构筑产教融合新生态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瞄准技术变革与产业优化升级方向,在紧密对接产业、优化布局上深下功夫,推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模式与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相契合,以“四共四融”为核心策略,构建起兼具创新性与实践性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以奋发作为的改革举措,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殷切嘱托。
共研共谋 深拓知行融会创新格局
强化组织领导。学院严格落实“一把手”工程,将就业工作与产教融合深度绑定,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牵头,各系部负责人、专业教师、辅导员协同推进的专项工作组,构建起“全员参与、全程联动、全域覆盖”的促就业工作机制,统筹推进产教融合任务落实、考核评价等工作,牢牢把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使命和历史机遇,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奋进之笔”,浓墨重彩地书写教育强国的“示范答卷”,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革命老区高校的智慧力量。
规范实施标准。总结校企合作经验,推广校地合作模式,推进校企从浅表层到纵深层合作、从虚体平台到实体平台合作、从单一性到全方位合作的根本转变,协同培养工匠型技能人才,推动学院特色发展与质量提升。整合区域内职教资源,通过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产学研服务平台等方面多元共融,引入行业最新技术标准与规范,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及配套教学资源,实施以“课程思政”浸润为切入点,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积极推进“课堂革命”,提升学生参与度与实践能力。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暨兴安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共促共赢 打造产教融通专业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特色专业体系。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已形成新农科专业优势彰显、“一老一小”专业特色鲜明、现代服务专业打造品牌、新能源新产业专业适度超前布局、理工农医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专业优化与产业发展布局对接。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及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围绕自治区18条重点产业链与兴安盟主导产业,积极开展专业优化调整,压减停撤一批对区域经济发展支撑度不大的招生专业,院系从15个调整至9个;专业从38个调整至32个,调整后的招生专业同区域产业匹配度达70%以上,构建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校企协同机制,有力推动校企双元共育工匠型人才实现精准落地与实效转化。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畜牧业内蒙古自治区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
共进共育 构建校企融汇育人生态
持续加大政校企合作力度。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以新发展格局率先投身消防产业,校企共创自治区第一所现代消防产业学院,获批自治区级现代消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企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深化企业参与育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开发课程,构建双师(校内导师+企业工匠)共育机制,技术创新及管理体制机制政校企共建,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企业适配度。
搭建优质就业资源共享平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与地方企业共建共享的协同育人实践基地,提升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与盟内6个旗县市、6大经济园区,6所中职学校,达成“政校园行企”协同育人模式,以各园区合作为“主线”,实时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以行业企业合作为“天线”,主动吸取前沿信息和先进技术;以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为“地线”,深耕地方经济,服务区域发展;以平台建设为“网线”,搭建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平台,形成同频共振、共同发展的“六维一体,链式融通”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成功铺就产教融合的“高速路”,架起职普融通的“立交桥”。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阿尔山旅游产业学院揭牌成立
共荣共享 深耕产教融合发展根基
重塑人才“新范式”。结合各院系专业特点探索实践“二元融合、三环紧扣、四阶递进、分层分类”“双主体、六共同”等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内蒙古区位优势,积极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牵头组织七届中蒙俄职业院校服务“一带一路”特色畜牧业发展高端论坛,在反刍动物饲养、繁育繁殖和动物营养健康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科研成果,“兴安多羔羊”项目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不仅推动肉羊产业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更在转变生产方式和养殖模式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建设人才“蓄水池”。高起点共建以特色产业学院为元素的“产教融合集群”新平台,优化产业学院多元治理结构。以职教出海为契机,组织承办“2024年全国职业教育境外办学研讨会”,创设“兴安工坊”职教出海品牌,面向蒙古国建设“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汉语研究中心,开展中餐烹饪、汉语等短期培训及开发国际课程标准,有力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夯实育才“磁力场”。采用校内与企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行业实践、科学研究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分阶段、立体化、渐进式培训内容,形成了全程化、进阶式职业生涯育训体系。聚焦“五金”新基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教师荣获自治区及以上奖项86项,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荣获自治区及以上奖项174项,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取得显著成效。着力推动科技成果和社会培训与区域产业紧密对接,近年来立项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2项,年均非学历培训2.28万人次、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年均到账经费1200余万元,科研水平和服务效能实现整体提升。
人才引育“出实招”。累计引进23名博士学位专任教师,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1.4万余元,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提升。建好来源充足“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储备库,着力将政治觉悟高、专业素质硬教师党支部书记培养成政治与专业“双带头人”,全院教师党支部书记中,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72.7%。全面提升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业务能力与品德素养,培养骨干教师54人、专业带头人22人。扎实推进“双师型”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297人,占专任教师的63.60%。
搭建人才“成长梯”。实施“青蓝工程计划”,按照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领军人才五个阶段,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针对性指导。实施“名师工程”,聘请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和专业工匠,加强与行业知名专家、高水平高职院校资深教授的沟通联系,建立名师工作室,精准引领专业人才成长方向。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授课现场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将持续深化拓展“四共四融”合作内涵,秉持“共建共享共用”的特色,整合校政企多方优势资源,积极构建产教同向同行,加快培育素质高、技术精、技能强、上手快、后劲足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把优势资源“聚起来”,把工匠人才“用起来”,实现产教融合的“强起来”,不断扩大学院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以实干实绩实效彰显忠诚担当,为国家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斯钦都楞 作者系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