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2025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暨职业教育宣传月期间,内蒙古教育发布特别推出 “职耀北疆” 栏目,邀请来自不同高职院校的书记走进镜头,聚焦教育教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领域,以小切口展现大成果。他们将分享各自学校如何立足北疆大地,精准对接自治区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在技能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创新等方面的生动实践与突破。通过这些事例全方位展现内蒙古职业教育的蓬勃活力,激发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共同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开展“四对接四精准”产业服务行动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匹配精准度
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强德育、厚基础、精技能”育人理念,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锚定人才供需精准匹配,开展“四对接四精准”产业服务行动,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根据赤峰市产业发展新形势、城市发展新定位,确定了“对接八条产业链,打造十个专业群,赋能赤峰五个定位”的专业建设思路,并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退出和停招专业13个,新增风力发电工程技术、光伏工程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专业11个,恢复了与赤峰重点产业相匹配的有色金属智能冶炼技术专业招生,着力为赤峰市布局新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培养急需紧缺技能人才。目前学院正在招生的35个专业中,有27个专业与赤峰市重点产业相对接。机电一体化技术、药品生产技术、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被自治区评为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群成为自治区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项目。
深化校企合作 培养产教融合人才
学院深入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接企业组建产业学院、工匠班、订单班,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学院建立了产教融合考核指标体系,纳入二级学院考核范畴。学院党委实行产教融合包联制,每名领导包联一个二级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带头深入企业谈合作、建项目。目前学院与华中数控、用友新道等国内头部企业组建产业学院2个,与赤峰制药、内蒙拓佳等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7个,与内蒙古京航特碳科技股份公司等企业组建工匠班、订单班21个,牵头成立了“赤峰冶金化工产教联合体”,参与全国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5个,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4次、国家级大师工作室2个、自治区级大师工作室1个,入选自治区“工匠学院”,获批自治区级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自治区级示范性就业技能实训基地。所有专业都实行校企共议方案、共研课程、共商评价“三共制度”,努力缩短学校和企业的距离。
坚持“人岗相适” 解好企业用人必答题
学院秉持“精技能”育人理念,把就业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精准对接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能力,积极开展专业课程实践化、实战化改革,模拟企业生产服务真实场景,组织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各专业实训课、理实一体课、综合实践课等实践课比例均超过60%。学院制定了《实训课精细化管理实施办法》,以提高实训效率、保障安全为目标,全面重构了各门课程,借用游戏晋级设计思路,实行进阶式项目结构。每一个实训项目都有清晰的目标要求、课程组织程序和考核标准,改变“齐步走”教学旧模式,鼓励学生“八仙过海”,争先晋阶升级,极大地提高了实训成效,学生技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23-2024年在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中,学院获得国家级奖项11项、区级奖项158项。
以课程为牵引 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学院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课程。各专业均按1个基础模块+2-3个核心课程模块+1个综合实践模块+N个专业选修模块,即“1+2(3)+1+N”模式搭建了专业课程架构,在普遍培养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基础上,强化专业选修,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夯基、岗位能力深化、就业面向拓展、竞赛精技、兴趣发展等多个发展通道的选择,以适应学生不同个体优势、兴趣爱好等不同需要,按需培养,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内生动力,提高人才培养成效。学院对接产业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新趋势,全面升级课程建设,建设“项目(任务)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示范课”20门、精品课21门,立项开发新形态教材19部,获评自治区级在线精品课4门、一流核心课1门、教学资源库1个。
“四对接四精准”产业服务行动收到了良好成效,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与产业、企业的匹配度逐年提高。2022年、2023年、2024年毕业生留蒙率分别为67.2%、77.33%、78.9%;专业对口率分别为59.43%、65.39%、69.8%。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扎根祖国北疆育匠才。学院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殷切嘱托,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王建军 作者系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