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技术治理时代的政治张力与自主性的理论回应

2025-05-09 14:46:48 来源:北国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产业变革、组织重构与权力重组,也悄然改写着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人类社会治理正从将科学技术作为治理手段的治理技术阶段,迈向科学技术深度嵌入治理技术、与治理技术深度融合的技术治理阶段。技术不再是中性的治理工具,而逐渐具备重新定义规则、重塑资源分配路径格局的能力,作为技术支撑的知识正式成为公共权力的来源。在这一背景下,“自主”这一看似属于个体心理学范畴的概念,逐渐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性、制度性与结构性特征。

  温州学者倪考梦在其著作《自主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自主三角形”模型,尝试从安全、自由、意愿、能力与资源五者互动关系出发,揭示当下个体“失去掌控感”的深层机制,试图回答在算法驱动、系统规训、技术扩张的条件下,个体如何重新成为其生活的主导者。该书虽然立足于个体经验,但其理论指向显然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心理路径,更是对整体社会秩序演进与制度正义的一种价值追问。

  “人生而自由,但无望不在枷锁之中。”从政治学视角看,“自主”并非单一维度的意志表达或行为能力,而是一个面对或者挑战巨大社会结构性张力的“叛逆性”意愿,是一种期图“自我解放”的终极理想。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指出:人的自由不仅在于个体的意愿实现,更在于消除其实现过程中的历史性障碍。哈贝马斯也在其交往行动理论中强调,真正的主体性必须在制度结构中获得承认与保障。今天,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当技术与资本、权力联手,建构出新的社会底层代码,个体的“意愿”与“选择”可能会沦为治理技术与科学技术联合制造的幻象,而“自主”则可能由此褪变为一种形式“自由”下的结构性失能。

  那么“自主”就只是童话世界的理想而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对此,《自主论》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视角:在技术主导的时代,自主的实现不再仅靠个体的奋斗与学习能力,而必须依赖于制度性的再调节。回顾工业社会以来的现代国家建构史,凡是能有效阻止阶层固化、维持上升通道畅通的国家,无不是通过制度设计抵御资本垄断与技术异化。在人工智能与平台资本日益深度融合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政治制度主动作为,而非默许其自动演化,甚至与技术、资本联合起来宰制社会。

  因此,“自主”在今天不应仅被理解为一种个体心理状态,而更应被视为一个必须通过政治制度保障的权利结构。在这一点上,倪考梦的书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他所强调的“意愿”维度,如果不能在社会结构中得到承认与支持,就将沦为空洞的自我激励;而“能力”与“资源”则直接与教育、公平、技术门槛、信息鸿沟等公共议题相连,而这些只有通过制度供给来加以回应。

  换言之,我们需要一个既能包容技术创新,又能守护人类尊严与权利边界的制度文明。我们不能低估技术对秩序的重构力,也不能高估技术本身的自我修复力。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治制度依然是人类社会调节复杂性、维系协同性的核心工具。制度的使命不是成为技术发展的阻碍者,而是成为其价值导向的设定者。

  《自主论》提醒我们,自主的危机并不在于AI是否取代了人,而在于人在“便利”的技术安排下是否放弃了自主。对此,制度应成为前置性防线,而非最后的补丁。自主性的制度保障,应当成为技术文明的基本配置之一。这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也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否走得稳、行得远。

  在资本加速与技术跃迁的双重推动下,社会结构中本就存在的不平等风险正在被放大。马太效应、路径依赖、社会惯性、身份固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如果我们不能在制度层面及时回应这一趋势,“强者更强、弱者无路”的格局可能会以一种高效而无声的方式迅速固化。而一旦社会失去了可逆的流动性,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正义基础。

  因此,未来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是否拥有AI,而在于我们是否还拥有调控AI、规范资本、保障自主的制度能力。政府,不能只做AI时代的无形之手,而应做其规则的书写者;制度,不是自主性的历史记忆,而应是形塑未来的中流砥柱。

  由此,倪考梦将技术时代自主性的实现交给了“制度”,然而,人要实现自主,或者说要实现马克思所期望的“人的解放”,就必须要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谁的制度?无论传统历史还是现代世界的制度历史都表明,通常而言,制度由谁制定,制度就是谁的制度。这有点拗口,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技术治理时代必须面对和反思的客观问题。换言之,技术治理时代要真正实现“自主”或者说实现人的解放,制度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恰恰需要打破制度、重构制度,或者毋宁说个体要具备重构制度的能力,这就需要更好地解读、拓展或者重构所谓自主三角形中的“安全”“自由”“意愿”“能力”“资源”等要素的内涵,我们期待作者未来在这方面有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回应。(陈宝胜  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编辑:徐霞
审核:王怡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