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Viltrox AF 135mm F1.8 LAB FE 领航国产镜头迈入新时代

2024-11-08 14:06:13 来源:东方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在国产光学技术的发展道路上,Viltrox唯卓仕凭借其Pro旗舰系列产品线中AF 75mm F1.2 Pro 及 AF 27mm F1.2 Pro 两支镜头的先后发布,打破了一众摄影用户长久以来对国产光学的偏见,为国产光学技术树立了新的标杆,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但唯卓仕并未满足于此,11月7日,Viltrox AF 135mm F1.8 LAB FE镜头正式上市,标志着国产光学技术革命性的突破。在刚刚结束的发布会上,这款镜头以其5499元的亲民价格和卓越的性能,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国产首例——Viltrox HyperVCM马达技术

  135LAB镜头采用Viltrox自主研发的HyperVCM马达技术,这项技术大幅提升了马达推力,提供更高速、高精度且安静的自动对焦体验。这一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135LAB在对焦性能上实现了新的飞跃,与传统STM马达相比,对焦速度有效提升150%,定位精度达到微米级别,100ms内即可实现最近至最远对焦点的切换。

  F1.8大光圈 打造极致纯净的虚化

  F1.8的大光圈设计,配合135mm中长焦段,不仅带来了空气切割机般的虚化体验,也在锐利清晰的焦平面之外创造了柔美细腻的虚化效果。光斑中心的圆润和边缘的口径蚀小,即便是在全开光圈的情况下,也能为拍摄带来极致纯净唯美的光斑与虚化。

  超旗舰的锐度与分辨率

  Viltrox AF 135mm F1.8 LAB镜头以其超越旗舰级的解析力,全面满足了更高像素的解析力需求。无论是细腻的皮肤纹理还是细微的头发丝线,这款镜头都能锐利还原,为摄影师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拍摄体验与创作自由。

  光学性能与像差管理

  135LAB镜头内部结构精密,采用了大量ED低色散玻璃和高折射率玻璃,摒弃了非球面镜片的使用,这是其卓越光学性能的关键因素。在色散控制上,135LAB达到了与原厂相媲美的水平。4枚ED低色散镜片和2枚高折射率镜片的组合,以及高清纳米多层镀膜的应用,让这款镜头在逆光拍摄时能够有效减少耀斑和鬼影,提供出色的色差控制。

  个性化体验与创新功能

  135LAB镜头的个性化体验也是其亮点之一。通过Viltrox Lens APP,用户可以自定义设置镜头屏幕,如开机动画、自由开关、参数预览等,赋予镜头独一无二的个性化专属标识。同时,镜身屏幕在特殊环境中能实时精准显示镜头光圈、物距等信息,兼备实用与乐趣。

  耐用性与可靠性

  135LAB镜头的耐用性和可靠性也是其一大亮点。凭借高等级防尘防滴设计、前镜片防水防污镀膜以及高强度镁合金内部骨架结构,使得这款镜头无惧风沙、雨水等恶劣天气与复杂环境的影响。

  视频性能

  Viltrox HyperVCM对焦马达在视频拍摄中的表现同样出色,有效避免了齿轮磁条电机工作声音,让对焦更安静、视频追焦更快速。

  市场新局与品牌展望

  135LAB不仅是Viltrox技术实力的展现,也是国产光学镜头在自动对焦技术壁垒上的一次重大突破。Viltrox LAB系列,标志着国产镜头技术的新起点,与国际品牌并肩竞争,也预示着国产镜头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随着Viltrox AF 135mm F1.8 LAB FE镜头的上市,我们期待它能够激发更多摄影师的创作灵感,共同探索影像艺术的新境界。这一成就,不仅为Viltrox在国产镜头品牌中的地位增添了新的光彩,也为国内光学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编辑:沈露
审核:王明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