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岩裂隙下的激情穿越——王伯芝和济南重工盾构机研发追记
石家庄盆地和临沂盆地挤压冲击下的济南地质构造,多以竖直多裂隙的灰岩为主。这块群岩密布的灵犀之地,2016年7月23日,由于一部盾构机陵劲淬砺的缓缓推进,开始瞩望到隧道那端兀入眼帘的炫目曙光。
最先瞩望到这一熠熠光亮的是王伯芝。
身为济南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山东省委副主委、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伯芝的沉稳内敛、气度儒雅多被人称道,但其气质内涵中豪情激越、果决坚毅的另一面便鲜为人知了。
伴随济南重工三十余年世事沉浮风雨沧桑,作为亲历者的王伯芝,目睹了太多制造业同行风光不再的无奈和悲情,特别是旧体制滋养下的重型机械制造业,一旦失却了那份惯宠独享的体制优势,驱离了那道养尊处优的逼人光环,十之八九要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惨遭淘汰,即便幸存苟活,也注定是温室的昙花仅有一瞬的光艳。
对济南机械制造业的煌煌盛名王伯芝烂熟于心——引以为豪的济南6大支柱产业之一、一身锦衣绫罗、霸业早成数十年跻身国内同行业前列……沧海桑田,转瞬间昔日的辉煌已成昨日黄花,如今,还有机器的轰鸣声融于喧嚣市声中的,仅剩东、西城两端的机床二厂和济南重工了;一副颤巍巍的担子,承载着一个省会城市国企命运涅槃重生的重轭,重工,真的是有点勉为其难了。济南重工的前世今生王伯芝更是了然于胸,自1949年建厂,距今已有近七十年历史,其制造加工能力曾名列华东地区之首。如今企业三千多员工,近万名唇亡齿寒生死相依的家属,仅靠几个传统产品维系生存显然独臂难支,说不定一两个订单的得而复失,便让企业沉入万劫不复之渊。达观沉稳的王伯芝一趟趟走进人影稀疏的车间,双眉紧蹙;一次次与决策层和科技人员商讨应对之策。
改写济南重工历史的一幕在2008年的岁末闪现出隐隐的希望之光,这一次,蛰伏积聚了很久的王伯芝再也坐不住了……
机遇与挑战:济南造盾构机传奇
有一则佚名的格言道出了机遇和命运如影相随而又若即若离的神秘关系,“天使来访我们,但我们常常在他们走后才知道。”
2008年,骈肩累迹的泉城坊间一则信息不胫而走:为拓展城市生存发展空间,济南市开始着手规划“穿黄隧道”……
王伯芝闻讯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和欣喜,作为济南重工董事长,他深知,济南重工享誉全国的盛名及曾有的行业影响力,已经被人们忘却的太久了,拂拭始见的那点点荣光仿佛已恍如隔世,如何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把握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已成为眼下企业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
由此王伯芝敏锐地意识到,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轨道交通会呈现出急剧增长态势,其影响力和发展潜力将越发不可限量。为此,他多次告诫提醒决策层:“济南重工现有的生产布局和工艺水平极为适合生产盾构机产品,我们完全可能以小博大,以最小的成本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有人说,每个人一生中,都出现过一两次上苍毫不吝惜的眷顾,不同的是,有人在无望的失意中叹息、苦闷、彷徨,浑然不觉已与机遇悄然擦肩;有人在无悔的砥砺中期盼、挣扎、奋起,如梦方醒终和机遇赫然相拥。
面对骤然降临的机遇,王伯芝的应对之策,浓缩了他审时度势的智慧和举一反三的想象力、创造力。回首济南重工八年前那一个个曙光乍现的躁动之夜,王伯芝感慨良多,如果出现哪怕一念的迟疑、观望,泉城东部那片硕果仅存、承续了济南半个多世纪装备制造业煌煌青史的厂子,或许至今还在漫无边际的泥沼中跋涉潜行,亦或落寞成谶为一处莫名的清寂之地、逐流更张成一隅扮相怪异的边城俗地。
历史不能假设。所幸的是自确立研发盾构机产品项目后,重工艰难卓绝的掘进之路便已铺展在企业每一位员工面前。那些时日,王伯芝的办公室如临阵的大营令牌频出;专设的研发小组一边对盾构机进行市场调研、技术储备,一边四面出击与德国海瑞克、日本川崎、中船重工等国内外知名盾构机制造商就生产技术、运营模式进行交流,并竭尽所能争取生产盾构机部件订单。时间到了2014年,除部分关键配套件需进口外,济南重工已具备了实现自主设计、制造和安装盾构机的能力——韬光养晦的重工人,似已聆听到隐隐传来的盾构机的隆隆掘进声……
2015年1月,隆冬的泉城寒凝大地,偌大的重工厂区内宛如密布起一道道玉树琼枝。王伯芝徘徊在窗前陷入沉思;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刚刚公布,他便闻风而动召集领导班子开会,暗自下定决心去争取这个项目。意见会统一吗?王伯之不得而知,久挫生惧,看来信念和自信是靠成功点燃的。眼下关键的关键是先统一决策层的认识,积聚全部的力量开始后面的工作。不出所料,王伯芝话音刚刚落地,就有不少人畏首畏尾起来,核心论点是重工在盾构机生产领域初来乍到,毫无优势可言,若想揽下这么大工程无一点胜算。
气氛凝重,会议陷入僵局。
“哪怕只有1%的机会也不能放弃!”王伯之的决心掷地有声。
气氛凝滞着,人们面面相觑。王伯芝眼前掠过了三十年前那个冬天——1985年,他大学毕业一路数小时颠簸来到这里,厂子离市区太远,且四周农田广布、荒僻寂寥,时光宛如凝固在六七十年代的暗灰光影中。没多久,同来的30个同学走了20名,他咬咬牙留下了,冥冥中似乎感到,这个偌大的厂子和无忌童年的梦境,在旭日临窗的某个清晨相遇过,在光影斑驳树下的某个瞬间闪现过……
上世纪九十年代,长期亏损濒临倒闭的济南重工岌岌可危,机加工车间100多台设备仅有3台无精打采地运转。昔日那个黄袍加身风华绝代的“金饭碗”重工,饥肠辘辘饥不择食,沦落到生产旱冰鞋、切羊肉片机打牙祭。无奈中,百分之六十的职工挥泪下岗,有幸在岗位上挣扎的职工三四个月拿不到工资,不仅看病没钱报销,养老保险也成了纸上谈兵,常被拉闸限电的厂区黑黝黝一片,宿舍楼上摇曳着稀疏微弱的点点烛光。
困境下的王伯芝这一年迎来命运的重大抉择——由于通技术、懂销售,被寄予厚望的他高票当选为公司总经理,这一年是新世纪元年,这一年,王伯芝35岁。
岁月葱茏,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王伯芝和济南重工已经结下了血肉相融的不解之缘,他的俊朗的面容和青春跃动的身影,也留在了济南重工一页页永难尘封的卷册中……
在王伯芝眼中,刚刚摆脱危局的济南重工,其实远未走出创新乏力的困境。面对盾构机产品凸显出的巨大市场效应,济南重工除了竭尽全力殊死一搏,将别无选择!
随即,一份《关于济南重工发展隧道掘进机产品的报告》摆到了济南市政府领导桌上。2015年2月初,济南市分管副市长苏树伟带领相关部门和专家到公司实地考察,充分肯定了公司的发展思路,并对公司雷厉风行捕捉发展机遇的作为给予很高评价。
掘进与突破:气魄改变命运
2014年,济南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正式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作为修建地铁隧道关键设备的盾构机,一时成为人们翘首以待的神秘利器。
王伯芝结合企业现有产能和技术储备四方游走,邀请专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亲临济南重工参观考察。功夫不负有心人,济南市委市政府和市国资委权衡再三,秉着对历史负责、对济南重工泱泱国企未来发展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做出了济南地铁隧道使用济南重工盾构机产品的决定。
王伯芝闻讯再难抑制内心的激动,喜极而泣。此时,豪情满满的他已经意识到,重工人在生产线上的每一滴汗水,都将在济南地下的岩石裂隙间激溅出电光石火,开拓出造福子孙、惠及久远的全新生命通道……
已经箭在弦上的济南重工,各项工作陡然间进入到一个全力加速状态;即便如此,王伯芝还是敦促相关部门加快与德国海瑞克、美国罗宾斯、日本小松以及国内各大盾构机生产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商务谈判进度。
岁月峥嵘,济南重工的编年史上注定会留下这一道道浓墨重彩的辉煌笔触:
——2015年6月,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国资委的大力支持下,注册资本达一亿元的济南重工隧道建设装备有限公司成立,并确立了总投资3.8亿元的盾构机项目。同时,济南重工与日本小松、济南轨道集团和中铁装备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其后的盾构机市场开拓和研发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底,济南重工与两家济南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签订了6台盾构机订购合同,用于济南轨道交通R1线隧道建设;
——2016年5月17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山东省首台大直径地铁隧道盾构机——“开拓一号”顺利下线,并于7月23日顺利始发,截至2016年10月初已成功掘进600米。随后,第二、三、四台盾构机也交付现场,并且这四台盾构机已于2017年3月陆续完成第一阶段的掘进工作,继续在岩石裂隙间前行;
——在剩余两台盾构机已经交付使用的同时,日前开工的R3线所需的11台盾构机也已签订订购合同,并开始组织生产;
——2017年2月15日,第一台“争先号”盾构机完成验收顺利下线,以势不可挡的伟力,高歌猛进在沉睡了数亿年的茫茫岩海石壁间;
徜徉在如今的重工厂区,可以看到宽阔的厂区大路以东西中轴线为界,南侧是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群落,一派风雨剥蚀下的断垣残骸,与散落在空地上锈迹斑斑的塔吊、机加工设备一起,遥寄诉说着往昔的岁月;北侧则尽显翻海弄潮的另番崭新景象,耸立的机翼色厂房气势恢宏、分外壮观,这里便是已经完成的总投资3.8亿元盾构机一期厂房建设,及即将告罄的二期、三期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济南重工将形成年产盾构机100台(套)的规模,实现80亿元年产值、5亿元利润、8亿元利税。
研发与创新:穿越时代隧道的责任情怀
现代盾构掘进机,是一种集光、机、电、液、传感、信息技术于一体,具有开挖切削土体、输送土碴、拼装隧道衬砌、测量导向纠偏等功能的隧道掘进专用工程机械,涉及地质、土木、机械、力学、液压、电气、控制、测量等多门学科技术,而且要按照不同的地质进行“量体裁衣”式的设计制造,可靠性要求极高。
济南造盾构机的研发过程,不仅倾注了领头人王伯芝的心血,更凝结了他光可鉴人的责任情怀。
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大自然赋予毓秀钟灵的古老泉城一幅鬼斧神工的湖泉之美。然而湖泉并非不竭之源,地下深处的每一次地质结构律动,都有可能对石溪间的水流产生影响。为此,王伯芝特别嘱咐科研人员,研发中一定要增加地下水回灌设备。这是以往盾构机产品中不曾触及到的部分,增加此项设计,注定会抬高企业成本。面对异声歧见,王伯芝据理力争毫不动摇:“一个健康的企业不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体,还应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守护者,这个设备能保证施工中80%的水不被浪费。泉水是济南的名片,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它。”
王伯芝的责任情怀,洞穿了无边暗夜的百年时间之窗,想必令后人窥见到了一双温暖目光的相望——“济南重工的盾构机设计不仅考虑到环境,还兼顾了地铁百年后的发展,其开挖直径设计为6.68米,可形成5.8米的隧道直径。目前在全国已建成的地铁中,隧道直径均在5.8米之内,而隧道使用寿命可达百年。王伯芝多次提示设计团队,百年后需要对隧道进行加固,如果直径较小,那么加固后就会影响地铁的正常运行。如果我们的盾构机能够形成较大的直径,加固后便不会影响地铁运行,百年之后再对加固钢板进行更换就行,无需拆除重建。”
从本质上讲,一个男人的使命担当是超越现实利益羁绊的,直面魂系的是家国的那山、那水……
笔者伏案草书本文时,晨报报端一行醒目的字迹映入眼帘:民革济南市委主委、济南重工董事长王伯芝当选济南市政协副主席。
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在《又酬傅处士次韵》诗中道出了壮心不已的暮年情怀:“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这无疑也是王伯芝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了。(赵远智/文)
【作者简介】赵远智,原济南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作家、编剧。其作品曾多次获全国“飞天奖”“金鹰奖”省级、国家级奖项。现为山东省人文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