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8月19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宁晋环) 2024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
近日,中宏观察家、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戴稳胜接受本网专访时指出,这一部署既是对当前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精准施策,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供需动态平衡的长远之策。
一是产能治理的现实紧迫性,破解低效竞争困局。从政策逻辑看,本轮产能治理的核心是通过“标准提升—产能出清—市场重构”路径,实现产业升级。以光伏和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通过制定差异化的能耗与技术标准,倒逼企业淘汰落后产线,推动资源向高效主体集中。这种治理模式既避免“一刀切”对就业和产业链的冲击,又加速资源优化配置,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腾挪空间。
二是政策工具协同发力,构建系统性治理框架。法律层面强化反不正当竞争。如针对光伏玻璃、锂电池等产能过剩行业开展专项核查,有效遏制低价倾销行为,市场秩序显著改善。标准体系倒逼产能升级。工信部通过提升行业准入门槛,推动光伏、钢铁等产业技术迭代。金融政策引导资源优化。资金“活水”精准流向技术改造和绿色转型领域,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三是治理成效初显,行业生态加速优化。在政策组合拳作用下,重点行业呈现积极变化:产能集中度显著提升。如钢铁行业通过跨区域整合,产能利用率稳步回升,行业盈利水平改善;产品附加值持续提高。此外,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光伏组件出口单价回升,欧洲市场份额逐步恢复;工程机械行业通过技术突破,高端产品出口单价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国际市场赢得更大话语权。
四是挑战与展望,平衡短期阵痛与长期效益。尽管成效初显,产能治理仍面临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产能出清、中小企业转型压力较大等挑战。下半年政策需着力三个方向: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强化跨区域协同治理;加大技术帮扶力度。通过设立产业升级引导基金,支持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和绿色转型,培育新增长点。产能治理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通过“破旧立新”实现产业生态的重构。相信随着政策持续发力,传统行业产能利用率有望回升至合理区间,新兴产业全球市场份额将持续扩大。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终将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锻造更强韧性,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