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8月19日电 (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宁晋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近日,中宏观察家、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戴稳胜接受本网专访时指出,这一战略部署,既是对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精准把脉,也为下半年经济工作划定了核心方向——以“两个创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为抓手,打通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为经济平稳增长注入持久动能。
一、推动“两个创新”融合,是破解发展瓶颈的战略选择。当前,全球产业竞争已进入“无人区”,传统要素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因此,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密码”,更是提升经济质量效益的“必由之路”。从政策逻辑看,“两个创新”融合的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重构产业竞争格局。例如,人形机器人作为“人机协同”革命的核心载体,其产业化进程需突破精密减速器、智能控制系统等若干项关键技术;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化应用,则依赖于5G网络覆盖、边缘计算能力、行业数据标准的协同突破。这些“卡脖子”环节的解决,既需要科研端的“硬投入”,更需要产业端的“真场景”,二者缺一不可。
二、推动政策工具箱全面升级,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一是强化创新源头供给,激活“技术策源”能力;二是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壮大“产业主体”规模。对国家重点发展新兴产业比如人形机器人等给予增值税即征即退、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三是深化产融协同联动,破解“资金瓶颈”约束。金融支持是“两个创新”融合的关键支撑,通过统筹运用专项资金、税收优惠、政府采购和政府投资基金等工具,构建“全周期”支持体系,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企业及未来产业前沿技术企业均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三、坚持预期效应与长期价值,为经济增长注入“新质动能”。业内分析显示,“两个创新”融合的政策效应将在2025年下半年加速显现。值得关注的是,“两个创新”融合不仅带来量的增长,更推动质的跃升。以物联网产业为例,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物联网网络,带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场景落地,相关企业平均利润率明显高出传统制造业。这种“技术—产业—效益”的良性循环,正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之一。
站在年中节点回望,“两个创新”融合既是应对当前经济压力的“关键招”,更是赢得未来竞争的“先手棋”。随着政策工具箱的持续完善、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产融协同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必将在“新”与“旧”的转换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在全球产业变革中筑牢“中国引擎”的地位。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