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8月13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宁晋环 裴伟 王远强)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同时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积极识变应变求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
中宏观察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原总经济师陈文玲近日接受本网专访时指出,编制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持续编制好五年规划,体现了高度的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战略性以及前瞻性。“十五五”时期将是非常不寻常的五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我们的很多战略目标已经超前完成,中国的快速发展,其实既超出国际社会的预期,也超出我们自己的预期。
“十五五”规划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也具有非凡的意义。首先,“十五五”规划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着内外的挑战和困难,特别是世界上大国博弈越来越激烈,地缘政治经济和外交格局正在重写;新一轮科技革命在爆发式地、颠覆式地快速发展,它给人的生命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带来巨大的影响,整个世界和人类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到底向着哪个道路前进?是贸易保护主义、闭关锁国,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和平、更加美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未来五年向何处去?如何编制好我们的“十五五”规划?这里的关键就是要决定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我们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战略方针和举措。而中国的选择对世界来说,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五年规划编制中,其实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坚持以五年为周期进行规划和建设,当然我们还有长周期的专项规划,比如两个15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在五年规划的统领下,还有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还有地市甚至县、镇的规划,实际上形成了以五年规划为上位法、为统领的国家规划体系。其次,这个五年规划,实际上是我们国家治国理政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可以有序地、持续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一五”时期推进了156项重点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推进了165项重大工程项目落地;“十四五”期间102项重大工程扎实实施,大国重器、战略根基,基本上都是在五年规划中实现的,而布局未来15年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已经连续实施了两项;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高铁将在2030年迈入“八纵八横”的新时代。包括一些基础领域、基础理论的创新也都在专项规划里边,总的规划有要求,专项规划有答案、有落实、有时间表、有路线图。
正在制定的“十五五”规划,将决定未来五年,我们怎么能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实现突围?如何超越?如何书写中国迈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它既有阶段性,保证和前面的规划以及后面的规划有机连接起来,有承前启后的这种连续性,它又有面向未来的战略性、前沿性。最重要的它还有经济社会工作的统领性,所以编制好“十五五”规划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我觉得“十五五”规划面临四个“新”。第一,新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局起步的第一个五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十四五”期间我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第一个“新”就是体现在“十五五”一定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二,新发展理念。五大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十五五”期间还会持之以恒,还会继续作为统领的发展理念。第三,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期间面对国际上的不确定性,一些国家对我国遏制、打压、围堵、封杀,还面对百年未见的三年疫情,产业链、供应链断裂,物流体系中断,以及面对国际上其他挑战,所以中央明确提出来要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觉得这在“十五五”期间还会是发展的重中之重,还要在形成新发展格局上下功夫,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上下功夫,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肯定也是“十五五”规划大的方向和布局。第四,新发展动能。在“十五五”期间会更加注重新发展动能,核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技原创能力,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在“十五五”期间,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国家创新体系为底座,以人力资本为支撑,这样一种新的创新体系。形成科技赋能下的千行百业。比如说,制造业将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即智能制造。我们的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智能驾驶,它发展很快,但是传统制造业,由于它的技术积累以及人力资本,还有原有产业基础,它一旦科技赋能、人工智能赋能,就变成一种新的质态,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央一直在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社会包括美国很多智库都在评价“中国制造2025”,认为已经取得非常大的成功。我想从2025年到2030年会取得更大成功,我们的北斗卫星系统的定位精度已经超越美国GPS定位系统;计划2027年左右发射试验卫星,2029年左右发射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组网。到2035年,中国的卫星定位系统会实现高精度的实时定位系统;近年来,有关部门纵深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布局建设了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相应规划建设10个数据中心集群。我想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在“十五五”期间,会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202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水平,未来国家对研发投入还会大幅度增长,支撑中国在创新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经作出部署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将加快推进,到2029年完成。这实际上是和我们“十五五”规划高度重叠的,我想“十五五”期间还会把落实改革的决策部署作为重中之重。在“十五五”期间,我们已经具备非常重要的开放基础,制度性开放、自主开放、主动开放、引领性开放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说我国已经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举措;目前持用中国护照可免签或落地签前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护照的含金量越来越高,这说明中国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世界,世界也在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中国,所以我觉得中国在以开放的中国和开放的世界连接方面,在“十五五”期间会呈现新的面貌。“十五五”期间将继续把民生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发展来自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是贯穿所有五年规划(计划)的主线。归根到底,就是要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以不变应万变,以中国的稳定性对冲世界的风险和挑战,对冲世界的不确定性。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