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7月5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宁晋环)“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正在经历由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引领的全面而深刻转型,并进入以数字全球化为标志的‘新全球化’时代。”四川大学商学院海纳特聘教授、软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谢洪明近日接受中宏网记者专访时指出,面对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确立为国家战略支撑。
谢洪明指出,数智化时代的“新全球化”也使我国科技创新战略面临三大突出挑战:一是数智时代全球价值链重构下知识流动悖论与跨域技术协同的世界性难题:一方面,创新要素高度向发达地区和优势产业集聚,欠发达地区难以充分分享创新红利,形成知识流动的“马太效应”悖论;另一方面,跨地区、跨行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尚不健全,体制壁垒和空间距离导致的跨区域、跨领域协同十分困难。创新知识往往囿于区域藩篱和部门藩篱,难以在全国范围高效扩散。二是全球创新网络依赖与技术自主可控之间的张力:当前单边主义和科技封锁抬头,“卡脖子”风险凸显,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隐忧加大。如何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的同时确保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统筹对外开放合作与国家科技安全已成为紧迫挑战。三是创新主体碎片化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但长期以来科研计划、投入和管理相对分散,各创新力量各自为战,重复投入、封闭低效的问题突出,导致创新资源碎片化。这一现状无法满足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关的系统性要求:重大科技项目需要各方面协同攻关和资源集聚,而分散的创新体系难以形成合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核心特征在于以市场统一打破地方分割与部门壁垒,以规模优势牵引自主技术攻关,以制度型开放兼顾全球协作与安全,从根本上化解了创新要素流动难、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创新主体协同低效这三大结构性矛盾,是系统应对“新全球化”下科技创新的三大挑战的重要抓手。
打通创新要素流动,破解知识流动悖论与跨域协同障碍。要破解知识流动受阻和跨域协同不足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一切制约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已经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和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这意味着通过统一的市场制度和规则,消除各地区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壁垒,让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能够无障碍地在全国范围内流动。
首先,统一大市场将构建全国一体化的创新要素流通体系,保障人才、知识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共享。例如,通过建设全国性的科研设施开放平台,推动高校院所的实验设备面向企业和异地科研团队开放使用,促进知识在更大范围内流动。
其次,统一大市场旨在打破行政壁垒和区域分割,促进跨区域协同创新。例如,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地区探索跨省市的创新合作机制,共建科研项目和创新载体,并将区域协同创新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统一市场提供了制度保障,使东、中、西部能够在创新链和产业链上分工配合,各区域间的知识和技术流动扩散更加顺畅。
再次,统一市场还通过完善技术市场和成果转化机制,促进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政府推动建立全国性的技术交易市场,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跨领域的知识融通。统一的标准和平台降低了技术合作的制度成本,提高了跨界协同的效率。(访谈内容系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突破性技术创新中企业竞合的机制与政策设计研究”[24&ZD081]资助,由谢洪明、常钟元、郭蔓蔓共同完成)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