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4月14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张纬宇)中央周边工作会议4月8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深化发展融合,构建高水平互联互通网络,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稳定,开展安全和执法合作,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扩大交往交流,便利人员往来。
“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背景下,深化区域融合发展需构建‘硬联通-软衔接-深协同’三位一体的战略体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研究员孙祁接受本网专访时表示,该体系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基础支撑,以规则标准对接为制度保障,以产业深度协作为核心目标,形成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新范式。
基础设施网络硬联通是区域融合发展的物理根基。周边是我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对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同时也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加强区域融合发展需重点推进中老泰铁路、中吉乌铁路、中巴经济走廊陆路通道等骨干工程,确保2026年前实现区域主要经济走廊12小时通达圈,构建起陆海空立体化运输网络。
产业链和供应链“软衔接”是保护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保障。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多重挑战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深度调整,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同时,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如更加注重安全、强化竞争、更具弹性等。这些变化与原有特征相互叠加,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新形势,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既要巩固自有优势,又要适应全球生产网络新的变化,大力推进我国与东盟跨境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合作布局,使区域产业链韧性指数进一步提升,有效对冲单边主义冲击,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贸易规则深度协同是区域合作系统稳定的制度根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实施,标志着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入制度型开放新阶段。作为涵盖全球29.3%经济总量的超级自贸区,RCEP通过系统性规则重构正在重塑区域经贸合作生态,其核心突破主要体现在原产地规则革新、数字化协同机制建设等多个维度。在原产地规则领域,RCEP创造的原产地“累积规则”体系打破了传统自贸协定的制度壁垒。该规则允许成员国将区域内的加工环节进行价值累加,只要最终产品区域增值成分达到40%即可享受协定优惠待遇。在数字贸易规则协同方面,RCEP构建了具有前瞻性的制度框架。协定第12章确立的电子商务规则推动成员国海关系统深度对接,中、新、泰三国率先实现电子原产地证书“秒审”。这种规则协同产生的制度红利正在形成乘数效应。东盟统计数据门户相关数据显示,RCEP正式生效后,中国-东盟中间品贸易占比进一步上升至67%,强化了产业链粘合度;数字化协同机制催生“单一窗口”等创新举措,促进区域贸易合规成本下降。当前,RCEP成员国就数字产品免税、绿色贸易标准等新规则展开深度协同,这些制度供给将持续加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根基。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