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1月17日电 (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周子怡)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东时再次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粤港澳大湾区赋予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近日,暨南大学教授、广州商学院经济学院院长林学军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林学军告诉记者,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全球大变局中,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有如下发展的机遇:
一是科技创新变革的机遇。当今世界大国竞争的重点不在军事领域,而在科技与经济领域。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的竞争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哪个国家拥有科技优势就拥有经济优势。因此重大创新、颠覆性创新层出不穷。大湾区创新能力强,具有创新发展的潜力。
二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为供给侧赋能,实现生产阶段数字化和智能化,进而带动消费内容、消费模式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从需求端激发消费潜力,改变居民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大湾区数字经济基础牢固,发展数字经济大有作为。
三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机遇。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自然灾害频繁,因此,全球十分关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当今,节能减排技术、设备广受欢迎,大湾区的新能源汽车等畅销世界,在绿色产品等方面有优势,可以发挥其特长。
四是疫情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组的机遇。疫情中防疫隔离和美国西方对我国搞脱钩、断链,导致一些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对我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但是也逼迫我们自力更生,自主研发,自己生产,重新建立安全可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这也给大湾区的企业带来市场机会。
五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出口货物总值8.94万亿元,占全国出口货物总值的20%以上,因此,大湾区要抓住机遇,发展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这些世界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以下挑战:
1.创新的短板。粤港澳大湾区科学研究领域短板突出,主要表现为顶尖高校竞争力不足、顶尖学科竞争力差距加大、科学研究载体数量偏少等问题。入选QS世界大学排名的全球134所高校中粤港澳大湾区占20所。排名全球前0.1%的学科,北京28个、上海12个、江苏11个,广东仅6个。另外,创新要素流动不够便利。粤港澳三地基本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存在天然差异,三地在科技型企业税收、科研财政资金流动、科研项目审批、科技金融监管以及人才职业资格互认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壁垒依然明显。
2.产业趋同比较严重。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产业集中分布于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以通用设备制造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集聚成效显著。传统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逐渐弱化。产业同质竞争,资源配置不合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进一步合作与发展。
3.粤港澳大湾区的聚集作用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较弱。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密度在不断提升,人口集聚效应明显。由于大湾区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并有扩大的趋势。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提升本区域总体的消费能力,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4.大湾区处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体系、四个中心城市”,存在区域分割的格局,无法形成统一的大市场,这对要素的循环和商品的循环造成不少障碍,难以达到要素与商品的最优配置。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发挥中心城市对其他城市带动作用的前提条件,城市之间存在区际竞争、协调成本高、产业同构、城际基础设施尚未完全实现互联互通和要素跨境流动困难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大湾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区域内统一大市场难以形成,各种要素无法发挥其最优效用。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