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1月4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郭霖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2022年,中国绿色金融在政策标准、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公众意识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与提升。中宏观察家、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近日接受本网专访时强调,未来,绿色金融仍将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驱动力。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绿色金融向更深发展,进一步赋能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王遥访谈:
当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仍在绿色金融产品中占据主要地位,其他金融业态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支持更为不足。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仍需推进。虽然各类金融机构也开展了诸如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绿色市政债、绿色融资担保基金、绿色建筑保险产品创新,但是,体量和应用范围较为有限。随着我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目标的协同推进,绿色金融应当承担更多作用。因此,有关机构应结合我国当前产业政策、财政税收等政策,依据地方实际,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及推广应用方面下功夫,以此增强绿色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随着全国碳市场的不断完善,在市场整体运行稳定、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或将适时引入碳金融等衍生品创新,加快碳期货产品及引入时间表、路线图的研究进程,引导金融资源进入绿色领域,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形成合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不仅离不开绿色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关注绿色金融尚未完全覆盖的高碳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转型金融具备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等特点,强调经济活动、市场主体、投资项目和相关资产向低碳和零碳过渡,实现高碳棕色资产的绿色转型。我国金融领域对于转型金融的创新发展还存在众多可能,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也在持续推进转型金融的相关研究,日后将形成科学的支持框架,并提供规范化转型计划的信息披露要求,以保障转型标准对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性。相关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在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环境信息披露等方面发力,以充分发挥转型金融作用。
开拓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前沿。随着绿色低碳转型的深入推进,绿色金融的概念和范围也应不断延展,开拓生物多样性金融、蓝色金融等前沿领域,在规避相关风险的同时,赋能绿色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例如,应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和金融投资决策,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框架、激励机制和绿色金融体系,明确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标准以及信息披露要求,有利于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给金融机构及金融体系带来的相关风险。
中国ESG投资将日趋主流化。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国内资产管理机构ESG投资意愿将逐步增强,开展ESG投资的资产管理机构将逐步增加。一方面,责任投资方式不断创新,ESG投资产品更加丰富。另一方面,ESG投资流程进一步完善,ESG投资理念贯穿投资全过程,保证ESG投资理念切实落地并发挥实效。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将对上市公司ESG报告中更多细节内容进行完善,企业所披露的ESG信息将更加规范,进而支持上市公司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加强金融从业者绿色发展能力建设。金融领域对产业下一步的转型方向必须要有充分的认知,才能有效制定助力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支持路径。因此,金融机构可通过与高校、智库等机构合作开展培训,加强员工对于绿色转型、气候风险及环境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能力,培养并储备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可在金融机构内部、各机构之间以及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开展相关合作,进行绿色金融相关信息与成果共享。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