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2月23日电(记者王镜榕)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召开,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关键作用。
中宏观察家 刘向东
日前,中宏观察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就相关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中宏网记者:会议强调,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关键是要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彻底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您对这方面的探索成果和发展趋势如何看?有何建议?
刘向东:《决定》提出了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的改革任务。其中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年来,全国各地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已取得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例如,2020年4月,自然资源部推荐11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在不同的关键环节形成了福建省厦门市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等11种典型做法。其中关键环节主要有: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合理布局;管控创造需求,培育交易市场;清晰界定产权,促进产权流转;发展生态产业,激发市场活力;制定支持政策,实现价值外溢等。主要做法包括: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修复及价值提升、生态产业化经营、生态补偿等。这些做法有效指导了各地因地制宜地学习借鉴,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
切实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守着绿水青山和维护绿水青山的人民有将生态价值“变现”的可能性,就非常有必要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这意味着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既不能一味的搞涸泽而渔的开发,也不能一味搞坚壁清野的保护,而是要实现保护成本与开发收益的平衡。因为只强调经济增长而牺牲生态环境,不仅是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且还会给后代子孙留下难以治理的烂摊子;倘若只注重生态保护而不利用开发,就会激发不起各方保护的积极性,反而失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
要让生态环保持久可行,就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既要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还要立规定制,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界参与,需要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包括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等。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