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12月8日电(记者 韩鹏飞) 中国与东盟是全球重要的生产制造基地,拥有超大消费市场。新冠疫情发生近3年来,中国-东盟贸易逆势增长,目前已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双向贸易额连创新高,2022年前10个月已达7984亿美元,同比增长13.8%。
在强劲发展势头下,中国与东盟各国围绕绿色低碳投资合作的关系更加紧密。受新一轮全球能源危机的影响,绿色低碳转型正成为各国刺激经济增长、实现绿色复苏的新动能,而新能源的发展正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东盟各国正在新冠疫情中逐渐复苏,作为全世界经济活力最足的地区之一,其经济正迎来强劲复苏,同时也伴随着能源需求的进一步上涨。
在这个大背景下,12月8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东盟能源中心、能源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低碳投资合作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会议聚焦“中国——东盟低碳投资合作”主题,从解决能源获取、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强电网建设、发展电动交通等关系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问题着手,相互交流政策进展、探索技术创新、展示合作成果、挖掘合作机遇,为中国——东盟绿色低碳合作携手开创美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东盟发展低碳能源前景光明
国际能源署(IEA)在《东南亚能源展望2022》中指出,“东南亚依靠化石燃料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这点已经在当今的能源危机中被证实是地区发展的最大弱点之一。” IEA还特别提到,东南亚亟须加快其能源转型的进程。
今年11月,东盟在其COP27的联合宣言中提到,东盟整体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已经达到14.32%,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在2020年上升至了33.5%,同时未来东盟还将进一步扩大在可再生能源、新兴低碳能源、储能、绿氢和其他绿色备选技术领域的投资。
尽管东盟发展新能源的动力充足,但加速新能源的发展不仅需要合适的政策设计、大量的资金支持、良性的市场环境和稳健的公正转型(指在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摆脱化石燃料带来的负面影响,扩大对劳动者、社区和消费者的益处)路线,还需要国际合作带来的资金、技术和经验。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在研讨会上表示,中国与东盟低碳投资合作空间广阔,恰逢其时。他建议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要加强机制性交流研讨,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东盟能源中心,能源基金会等机构的优势,常态化开展中国东盟低碳融资合作国际研讨,强化绿色发展领域的信息互通,经验分享,需求对接,逐步构建起多方合作,共同推进的绿色低碳合作新格局。
加强推进绿色项目务实合作,充分利用好中国和东盟互补优势,共同发掘绿色低碳新机遇,深化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等绿色低碳经济全产业链的沟通交流、合作,鼓励企业开展绿色项目合作,在电力、生态、环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倾力打造一批精品工程、绿色工程、标杆工程,共同实施更多小而美项目,提供一批可复制的绿色解决方案,切实提升各国民众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当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不断强化绿色金融支持保障,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绿色金融合作,促进产融对接,发挥中国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的领先优势,积极开展中国东盟绿色金融标准互联互通和绿色资金的融通,促进绿色金融领域的能力建设,鼓励中国和东盟的金融机构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建立和完善项目风险评估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性、金融机构对海外项目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识别和管理作用。
东盟能源中心执行主任努基·阿吉亚·乌塔马博士表示,东盟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东盟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水电开发潜力,特别是在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几个湄公河下游的国家。加之在风能、地热、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方面优质的资源储备,使得东盟地区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前景相当光明。
低碳投资合作面临多方面挑战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仲颖认为,尽管东盟发展新能源的愿望强烈,但考虑到东盟各国的复杂国情,其发展之路上也面临重重挑战。
首先,东盟自身的能源结构严重依赖以煤炭为主的化石燃料。就能源安全而言,中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超过了70%,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超过了40%,东盟地区石油的进口依存度也超过了60%。东盟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在未来可预见的几十年东盟都将是世界经济增长新的中心。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东盟地区势必会加快能源的消耗,这将进一步加剧能源和能源安全的挑战,特别是对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会形成新的压力。
一方面是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是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煤电的加速退出将加剧东盟地区的电力系统与能源安全风险。
其次,中小煤电厂淘汰、升级改造东盟各国的煤电机组均较为年轻,在运煤电机组的平均寿命约为11年,清洁能源转型将使得大量煤电机组提前退役改造,伴随较高的资产搁浅风险。数据显示,东盟地区目前计划或在建煤电厂超过70GW,面临风险的煤电投资达1,240亿美元。随煤电退出伴生的还有公正转型的风险,大量依附于煤炭产业链上的就业将面临冲击,其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将值得关注。
第三,缺乏稳定性的电力行业政策与较低的电力市场化水平也是制约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印尼作为世界上地热资源第二好的国家,尽管在积极开发地热能,但地热价格补贴自2008年以来已被修改超过5次,如此频繁的政策变动使许多投资者不敢轻举妄动。东盟地区很多国家的电力市场化水平整体依然较低,电力行业与煤炭行业形成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分割,市场灵活性仍然受到限制。
第四,东盟地区大部分国家的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能力不高,人才储备不够,核心研发水平低,这些因素制约东盟地区当前大规模的新能源发展,尽管东盟在其内部积极开展东盟电网等区域间电网合作项目,以期在各个国家间均衡电力需求,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但由于大多东盟国家自身电力基础设施薄弱,比如印尼因其岛屿众多造成的本国电网分割,使得大规模消纳利用新能源也成为困难。
第五,东盟本身发展新能源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根据东盟能源中心的研究,越南是东盟各国中新能源投资最多的国家,但也仅相当于世界排名第20位智利的三分之一。薄弱的金融和资本市场,对绿色融资缺乏经验,都对新能源的发展构成了挑战。
投资合作助力东盟新能源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刘琼在研讨会上指出,绿色低碳发展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是低碳与发展的有机结合。中国始终秉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十年来中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到2035年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生活目标基本实现,并提出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近年来, 中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两年来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截止到2021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1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在2022年上半年大型投资同比增长73%,对风能投资180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在中国-东盟全面深化合作的大背景下,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低碳投资合作有长足的发展空间。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表示,近年来,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气候变化、低碳转型方面也处于积极位置。东南亚作为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东盟国家也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大会上向发达国家申诉“损失与损害基金”,可争取更多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东盟国家自身也加快了低碳发展的步伐。
气候融资对于避免气候危机至关重要,尤其对脆弱经济体而言,更需要在适应和缓解融资方面获得更多公平。近年来,东盟国家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速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低碳转型资金需求较大。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被认为是未来清洁能源的关键市场。东南亚未来10年的基础设施投资需要2万亿美元的融资以朝着可持续发展转型,涵盖可再生能源发电、电网、建筑和交通等领域。这不能仅依靠政府努力,要透过公共和私人领域相互合作和混合融资等催化机制来填补资金缺口。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和风电设备制造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也均居全球前列,是绿色低碳能源领域当仁不让的领军者。中国和东盟各国一直有着紧密合作关系,在各自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也是天然的合作伙伴,依托光伏和风电等绿色能源的能源转型,为双方提供了一个共济共进的机会。
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推动低碳能源发展方面有着坚实的合作基础。东盟各国在绿色转型各领域存在较大资金缺口,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将成为此类投资的重要渠道。中国可积极鼓励发展能效信贷、绿色债券,稳妥开展环境权益、生态补偿抵押融资,依法合规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探索碳金融、气候债券、蓝色债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气候保险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借助东盟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低碳投资合作,共同实现清洁能源转型。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