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晋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在晋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晋城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成就。

晋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宏在发布会上介绍说,“十四五”这五年,晋城市农业农村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谱写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为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力推动粮食稳产增产
统筹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全方位提单产、创高产、促增产。预计到今年年底,晋城市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143.84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54.9%,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7%,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64%,较2020年分别提高20.7、5.2、0.8个百分点。大力推广“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等高产技术,2021年以来,晋城市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达到了243万亩,产量增加了0.5亿斤,达到了13.772亿斤,守牢了“粮袋子”。
推动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拓展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累计帮扶4300多名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风险。把产业帮扶作为重中之重,分类施策、巩固提升,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3万多户。创新县际结对帮扶,推动泽州、高平、阳城、沁水“四合一”帮扶陵川,落实帮扶资金5.1亿元,相关做法入选《全国东西部协作示范典型案例》。陵川、沁水两个脱贫县农民收入从2021年的12712元、16063元分别增长到了2024年的16175元、20484元,增速连续4年高于全国、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
持续推动特优农业延链增效
锚定特优方向,推动生猪、家禽、肉羊、蜂业、蔬菜、中药材6个优势产业和蚕桑、黄梨、甘薯3个特色产业集群成势。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出台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20条政策举措,建成12个涉农专业镇。特别是设施蔬菜方面,启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仅今年就新增5000多亩。抓好企业和品牌培育,目前全市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0家,5年时间翻了一番。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从无到有,累计认证17个,排全省第3。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了生猪、黄梨等11条特优农业全产业链。拥有泽州、高平两个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占全省一半。甘薯、中药材等产业,从卖原产品逐步发展成为了从生产到加工、到提取转化的新阶段。
扎实推动乡村建设发展迭代升级
坚持分级引领示范、分片梯次推进,把乡村打造为美丽晋城的名片。抓龙头,打造太行一号乡村振兴示范带,依托总长582公里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连接起全市90%的脱贫地区、90%的景区景点、90%的特色农产品产区,先后实施285个项目,带动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辐射739个村,累计吸引3100余万人次观光旅游。抓重点,梯次建设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已建成139个精品示范村、575个提档升级村,集聚形成了“东方古堡”“云锦太行”“城乡融合”三条示范廊带,为全域共美提供了有力支撑。抓基础,协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2021年以来,新改造农村户用厕所103805户,卫生户厕普及率由56.1%提高到了89.6%,农村更加宜居、生活更加舒适。
着力推动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
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晋城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将农民融入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持续增收。2021年到2024年,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9139人,广大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得到有力提升。探索形成了壮大集体经济“10种模式”和联农带农利益联结“6项机制”,大力推广以工代赈,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三五”末的16054元增加到2024年底的22219元,年均增速8.5%,总量和增速均排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26∶1缩小至2.06∶1,优于全国、全省水平,共同富裕基础不断夯实。
在广大农民朋友辛勤耕耘和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2023年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会在晋城市召开,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连续5年全省优秀,为“十五五”农业农村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新征程上,晋城市农业农村局将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晋城新篇章提供强力保障。(图源 晋城市委宣传部)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