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宝井钢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扩建项目负责人刘宪敏:青岛自贸片区的服务不仅高效,更有温度,帮我们解决了“老厂区升级”的大难题,为后续投产抢出了宝贵时间。
既要契合新的区域产业规划,又要满足企业生产需求,还须严格对标现行建筑规范——在整个产业体系都在升级的当下,老厂区升级,难度往往比新建厂区更大。位于青岛自贸片区的青岛宝井钢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大但又棘手的难题。
“不大”是说公司计划实施的扩建项目体量不大,准确地说是727.45平方米。
体量虽小,分量却不一般。青岛宝井扩建项目是2025年青岛自贸片区工艺更新重点项目,主要建设辅助厂房、辅房动力电缆等,建成后将为区域钢铁产业链补链强链提供重要支撑。
“棘手”指的则是为“钢铁老树”嫁接“创新新枝”的难度,是“老厂区升级”与“新规范适配”的双重挑战。
由于项目设计单位为上海企业,对山东省、青岛市建筑规范政策并不熟悉,首次提交的文件出现专篇缺失、图纸未按专业分类上传等问题。在此情况下,青岛自贸片区金牌服务团队迅速介入,启动“急诊式”对接。服务专员连续数天与青岛宝井、设计单位跨地域沟通,逐项梳理需求、补充材料,将“散装文件”整合为“标准化申报材料”。
审图材料正式上传系统后,按常规情况,一审图纸需至少7天。考虑到该项目是产业链关键配套工程,金牌团队选择“提前介入”。作为项目服务专员,青岛自贸片区规划建设部业务主管李永顺协调5名专业审查人员开启“接力”模式,同步推进、并行攻坚,仅用3天便出具一审意见,审批效率提升一半以上。
但是,一审还是审出了不少问题。“针对整改,我们借鉴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加氢站‘云验收’的成功经验,为项目量身打造了跨时空‘空中课堂’。”李永顺说,服务团队组织各专业审查人员与上海设计师建立“微信+电话”实时沟通机制,开展“一对一”定制化辅导,全程“线上答疑”,手把手指导整改。
这种“零跑腿、跨地域”服务模式,大幅降低了企业往返沟通成本。在距一审意见仅13天后,设计单位提交的一审答复文件已实现“核心问题整改达标”,为项目推进扫清主要障碍。
接下来的进度大大加快。审查团队持续跟进,先后出具二审、三审意见,推动工作圆满收官。
从“急诊式”专属对接,到“接力式”专业审查,再到“云课堂”定制辅导,青岛自贸片区的每个服务环节都围绕“企业需求”展开,精准助力青岛宝井扩建项目高效落地。
“项目推进过程中,青岛自贸片区给予了我们高效、专业指导,他们的向前一步、主动作为,让我们很受感动。”青岛宝井钢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扩建项目负责人刘宪敏表示。
目前,青岛宝井扩建项目正在开展一层楼板、屋面墙面檩条施工,计划10月底投入使用。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