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庐山市牯岭镇紧紧围绕“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打造‘六个庐山’目标要求”,着力推动惠民政策在牯岭区域落地见效,让改革成果更多惠及民生,围绕集体经济怎么发展、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怎么提升、社区履职能力怎么保障3个问题,积极探索全山居民从“被动纳入管理”迈向“主动参与治理”的新路径。
聚力增进惠民福祉,构建幸福保障新体系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以《惠民九项措施》为导向,切实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注入资金“活水”,办好民生实事。牯岭镇聚焦民生“小”切口、惠民“微”实事,通过景区5大市场主体与社区开展共建帮扶,由各市场主体安排15万元支持社区建设,全面梳理落实居民出行、公益性岗位等惠民实事清单。二是改善就业创业环境,拓宽增收渠道。鼓励居民发挥本地人优势,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发挥好社区“就业之家”纽带作用,在宣传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同时,线上在就业之家平台发布招聘信息,线下在行业部门指导下集中召开招聘会。今年来已发放创业贷款99笔2550万元,举办了7场牯岭镇“5+2就业之家”专场招聘会,开展民宿管理、茶叶加工、旅游技能等培训15场次,累计发布1500余条用工招聘信息,解决160人成功就业。三是办好民生实事,增进居民福祉。优化“山上平台、山下场所”养老服务模式。今年在山上引入社会资本,依托“庐小鲜”进行养老供餐,山下推动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由场地结合向功能融合发展,规范化建设颐养之家2处,配备多种功能室,完善适老宜居休闲设施,满足“一老一小”需求;优化“庐易办”服务流程。牯岭镇因地理位置、服务对象特殊等原因,存在“上下山交通受限”“路途遥远”“独居老人多”问题。依托景区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医社保、就业服务、证照变更等高频事项全天候办理、全对象服务,累计受理7482件,节约群众“跑腿”时间超1万小时,实现卫生许可证现场打印、最快可当日办结;建立集体奖学助学机制。社区每年安排专门资金助力本山居民人才成长,一次性奖励考入985、211高校牯岭户籍高考生1000-2000元/人的奖学金,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牯岭户籍学生一次性给予1000元/人的助学金支持。
激发集体经济动能,打造富民强社新引擎
牯岭镇作为景区乡镇,近年来商业繁荣、游客量逐年增长、文旅资源优渥,但部分社区带领致富的能力和水平不够,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创新不足、办法不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就如何增强社区自主能动性、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牯岭镇持续探索做大做强“强社公司”,激活社区经济引擎。一是民宿经济激活强社公司新势能。围绕强社公司推动打造民宿布草“带富工坊”,由镇级层面引领主导、社区提供运营场所、民宿协会推广业务、专业团队提供技术支持,把支柱产业发展问题转化为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点,今年7月正式运营,预计年底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二是茶韵飘香探索居民共富新路径。围绕民宿配套、茶旅融合等领域,在庐茶社区引入青年书吧、日咖夜酒等更多业态赋能社区发展,打造年轻人“想来爱来还来”的“青年蜗居地”,目前该项目已开工建设。同时积极发挥社区引领作用,与社会资本合作研发云雾茶衍生产品,预计带动160户茶农参与进来,户均增收1200元左右。三是资产盘活焕发存量资源新动能。坚持“理清钱、管住权、用对人”思路,对全镇涉农社区“三资”情况开展全面“体检”,详实盘点资产情况,对闲置资产谋划进行公益性改造和经营性盘活,对粗放管理、随意招租的集体资产做到坚决收回,如胜利社区集体资产(丽都宾馆),在年底收回后进行市场评估再对外招租,预计集体经济收入由16万/年增加至75万/年。
创新景区治理模式,建设共治共享新格局
牯岭镇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让景区、社区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是补齐市政短板,提升景区品质。拉网式排查整修主次干道路容路况与基础设施,建立景区市政设施“快修快补”模式,实现小破损日修复、大破损周落实,明确修复时限,加强绿化带、街头零星绿地及背街小巷的“见缝插绿”。截至目前,累计修补路灯77座、修复破损道路120处、花栏及井盖225处,更新果皮垃圾箱355个,持续优化城镇功能,提升游客出行体验。二是开展整治攻坚,深化乱象治理。成立“旅游乱象”整治专班,从严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已对1起办证审批不严及违规吃喝问题立案审查,查处1起伪造行驶证案件并移交公安机关,并对相关社区进行约谈自查;在证件审核管理方面,设立专门办证办,严格审核居民停车证2134个,通过倒查档案、建立公示机制,发现并整改各类问题70余个。同步加强车辆动态监管,联合相关部门取消19台非法营运车辆进山资格,清退违规办理的居民停车证20个,通过强化宣传引导,持续压缩“黑车”生存空间。三是强化责任担当,提升履职能力。扎实推进“干部作风改进年”活动,通过年初开展“一对一”全覆盖谈心谈话350余人次,开展党员践诺活动等方式,引导全镇干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结合社区“两委”干部换届,积极探索干部多维评价标准,进一步强化结果运用,树牢“能者上、庸者下”导向,对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及时动态调整,今年以来调整社区“不胜任”党组织书记4人,辞退2名“不合格”两委干部,补选6名两委干部,锻造过硬队伍,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