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完成‘十四五’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专场。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水利厅和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系统介绍了“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在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方面的实践成果与创新举措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上,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一岭介绍,“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坚决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全区空气质量和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多项环境指标优于预期,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成为常态。下一步,自治区将继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建设美丽内蒙古筑牢生态根基。

一、内蒙古“十四五”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 空气质量达历史最好水平
强化顶层设计,攻坚体系更加完善。制定出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专题部署,紧盯夏秋季臭氧防治和秋冬季PM2.5管控等重点时段,系统推进重点行业深度治理,为蓝天保卫战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深化产业转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大力推进产业绿色升级,完成火电、钢铁、焦化、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任务。推动能源清洁利用,基本完成大型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淘汰燃煤锅炉近千台,完成清洁取暖改造59.5万户,有效降低散煤污染,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交通清洁化水平,新能源车保有量显著增长,建成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推广“散改集+新能源”运输模式,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全区空气质量改善提供坚实支撑。
提升治理能力,区域联防成效凸显。自治区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建成“自治区—盟市—旗县—企业”四级应急响应体系。深化呼包鄂、乌海及周边地区联防联控,对重点行业执行特别排放限值,创新实施轮值工作制度,形成区域治污合力。2025年1-9月,乌海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较2020年同期大幅下降,达到历史最优水平,区域协同治理成效显著。
二、内蒙古“十四五”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 美丽河湖建设全面推进
健全治理体系,强化协同保障。建立水环境形势分析会商和预警督办机制,创新实施“三水”统筹监管。推动建立黄河流域省际、盟市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流域协同共治。“十四五”期间争取中央专项资金32亿元,支持174个治理项目实施。为全区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
深化治理行动,提升治理效能。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完成3148个排污口排查溯源,重点流域整治率达99%。深化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达标率均达到99%。13段城市黑臭水体实现长治久清。
推进生态修复,改善湖库水质。实施“一湖一策”综合治理,“一湖两海”水域面积保持稳定,水质稳中向好。乌梁素海水质稳定达Ⅳ类,呼伦湖、岱海纳入国家水生态监测试点湖泊,流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建设美丽河湖,打造生态样板。全面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兴安盟哈拉哈河和鄂尔多斯市无定河、乌兰木伦河先后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形成各具特色的河湖治理模式,展现了北疆河湖的独特魅力。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蓝天碧水保卫战成果丰硕。全区空气质量达历史最优,2025年1-9月优良天数比例90.9%,PM2.5浓度同比下降12.5%;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重点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75.4%,黄河干流水质连续5年稳定保持Ⅱ类,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渐成常态。站在新起点,内蒙古将继续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持续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