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地方发展
  • 中宏网首页 >
  • 地方发展 >
  • 正文

“十四五”北疆动能足 生态答卷亮点多

2025-11-11 17:43:35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11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完成‘十四五’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专场。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水利厅和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系统介绍了“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在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方面的实践成果与创新举措并答记者问。

微信图片_20251111172925_24_34.jpg

  发布会上,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涛介绍,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骨架”与“底线”。“十四五”期间,内蒙古通过科学划定、严格管控与创新管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9.6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50.46%。同时,以“减、加、比”举措优化用地审批,保障了553个风电光伏项目建设,推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并进,为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奠定坚实基础。

微信图片_20251111172933_27_34.jpg

  内蒙古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比例全国第二

  科学划定,构建生态安全新格局。自治区依托国土“三调”成果,科学评估生态功能,将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区、防风固沙区等重要生态区域纳入保护红线。“十四五”期间,全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9.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50.46%,比例位居全国第二。并构建起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全域生态安全格局,有效维护了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智慧管控,守住生态保护底线。自治区将生态保护红线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实行最严格用途管制,创新建立电子围栏智慧监管体系,实现“宣传+预警”双重功能。通过优先在红线区域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有力保障。

  创新管理,提升生态治理效能。自治区积极探索差异化、精细化管理措施,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内有限人为活动管理办法,在守牢生态底线前提下保障合理发展需求。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引导人口和产业向红线外集中,推动形成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内蒙古优化自然资源要素配置 用地审批效能全国领跑

  在“减”字上做文章,审批效率显著提升。通过减少审查环节、精简申报材料、压缩审批时限,实现用地审批全面提速。目前建设用地批复平均用时173天,较全国平均减少60天,较2024年同期缩短48天。自治区用途管制监管系统已集成17类110项数据,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在“加”字上下功夫,协同机制更加畅通。加强部门联动协同,与立项、文物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前开展核查工作。建成空间要素查询平台,方便企业科学选址。增设社会监督环节,公开审批各节点办理进度,提升工作透明度,有力推动了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在“比”字上求作为,服务质效持续增强。定期开展用地审批“大比武”和行政审批技能竞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培养业务骨干,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坚强保障。

  “十四五”以来,全区自然资源系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批准风电光伏新能源项目553个,用地规模达4.63万亩,有力支撑了绿色能源和生态治理协同发展。下一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将继续紧扣“两统一”职能职责,持续巩固“十四五”生态建设成果,以更严要求守牢生态保护红线,以更实举措优化自然资源配置,以更高标准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全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提供坚实的自然资源支撑。

编辑:宁晋环
审核:王怡然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