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地方发展
  • 中宏网首页 >
  • 地方发展 >
  • 正文

范向军:葫芦为纸 铁笔生花

2025-11-05 10:43:52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你看这寿星的胡须,每一根都得用细烙铁慢慢烫,光这部分就花费了我两天时间。”在山西省长子县丹朱镇同富村富乐巷一间摆满葫芦的工作室里,手艺人范向军捧着一枚通体泛红的“百寿仙翁”葫芦,这是他从业十余年来最得意的作品,也是他用烙铁在葫芦上“写”下的匠心答卷。

20251105104508VHzFtS.jpg

  现年47岁的范向军与葫芦艺术的缘分,早已刻在童年记忆里。“小时候家里的博古架上,总摆着长辈留下的老葫芦,有的刻着山水,有的烙着花鸟,我总蹲在旁边看半天,还偷偷拿铅笔在纸上模仿。”终于在30岁那年,范向军决定重拾儿时兴趣,将葫芦艺术作为毕生事业。虽有自幼熏陶的绘画基础,但葫芦雕刻无现成教程、无专业师傅引路,从选果到封釉的每一步,他都只能对着老物件“照猫画虎”,在一次次失败中摸索门道。

  一枚作品的诞生,需经选果、打底、烙刻、封釉四道精细工序,缺一不可。每年秋季,范向军会前往各地葫芦种植园挑选葫芦,把带回来的葫芦经过晾晒、打底,进入烙刻环节。烙刻时,需用不同型号的烙铁,通过调节温度精准控制线条的深浅与色泽,让平面图案富有层次感。最后封釉时,要用专用釉料涂抹好几遍,并进行抛光处理。这时,一枚匠心独运的艺术品才算正式出炉。

20251105104531iPvJWq.jpg

  十余年来,范向军从未停止对技艺的打磨与创新。他不仅精通传统的墨刻技法,还学习了彩烙、针刺、浮雕等多种工艺,让葫芦艺术表现形式多元化。“墨刻讲究线条利落,彩烙能还原色彩的鲜活,针刺适合表现细腻的纹理,浮雕则能让图案‘凸’出来,更有冲击力。”如今,他正专注于藏传文化题材的“扎基拉姆”葫芦创作,推动不同文化在葫芦艺术上实现深度融合。

  这份匠心最让范向军欣慰的,是悄然延续的传承——他的孩子如今已考上大学,主修美术专业。“孩子从小就看我烙葫芦,现在学了专业美术,还会帮我改设计稿,说要把电脑绘图和传统烙刻结合起来。”范向军翻出孩子设计的“浪浪山小妖怪”作品,语气里满是骄傲,“以后这手艺不仅有传人,还能有新花样,比什么都强。”

20251105104602cdjSwW.jpg

  随着自己的葫芦作品被更多人知晓,不少爱好者主动找上门学艺,范向军也从不藏私,只要对方真心热爱,都会耐心讲解基础技法。与此同时,他也顺应市场需求,将作品挂在网上销售,赢得了不少赞许。“老手艺不能只摆在工作室里,得让它‘活’在市场上,才能走得更远。葫芦虽小,能装下传承;烙铁虽烫,能烙出未来。只要有人喜欢,我就会一直做下去。”范向军说。

  从童年时的好奇观望,到如今的匠心坚守;从独自摸索的艰难起步,到技艺后继有人——范向军用一把烙铁、一枚葫芦,不仅延续了家族的文化记忆,更在方寸之间,烙刻出属于新时代手艺人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图 王治澎)

编辑:宁晋环
审核:王怡然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