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上午,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晋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在晋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市生态环境局专场)新闻发布会,就“十四五”期间全市生态环境工作取得的成效作了介绍。市生态环境局相关领导出席参加,并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十四五”以来,晋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稳中向好,综合指数由2020年的5.30降至目前的3.57(截至2025年9月底),二级优良天数比例由2020年的66.58%提升至目前的75.1%,当前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达58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预计今年年底将创历史新低,实现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严格落实“一断面一方案”,自2022年起,9个国、省考地表水监测断面连续三年全部达到优良水平,达标率从“十三五”末的88.89%跃升至100%,预计到今年年底,继续保持全域达标态势。
完成198条、82万余平方米的黑臭水体治理,让曾经的臭水河和臭水塘成为百姓群众的“饭点广场”和“庭院经济的水缸”,并受到生态环境部的肯定和点赞。85个乡镇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完成规范化建设,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严格“一住两公”建设用地和涉重金属行业企业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安全利用率连续五年保持100%。梯次推进638个行政村污水治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由“十三五”末的12.13%提高至53.5%,超额完成了省定25%的目标任务。同时,初步构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了“地上地下”协同共治。
污染防治攻坚提档升级。强化社会源精细化管控,统筹做好工地道路扬尘治理、移动源管控、“散乱污”企业及堆场整治、散煤及燃煤器具“双清零”,全面提升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O3)协同防控能力。面对重污染天气,对21个行业655家企业开展环保绩效评估,树立“少排放多生产、多排放少生产”的鲜明导向,实现精准化、差异化管控,坚决杜绝“一刀切”,助力企业绿色转型。
深化工业源精准化治理,完成了8家钢铁(冶铸)企业、3家焦化企业、4家水泥熟料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同时,推进工业涂装企业原辅材料源头替代,促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深度治理、源头削减。
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建成投运了一批人工湿地、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应收尽收、应处尽处。以沁河、丹河流域为重点,排查溯源、深入整治入河排污口223个。扎实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项目,让“废水”变“活水”,水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
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无废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新增煤基固废利用能力300万吨,推动建成77个“无废细胞”,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100%安全处置,形成了全覆盖、全链条、全周期的闭环管理体系。
绿色发展基底有效夯实。关停搬迁市区周边20公里范围内13家污染企业,动态清零全市域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247台固定床间歇式气化炉和62台2蒸吨及以下生物质锅炉,持续引导企业绿色转型。建成投运一批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不仅缓解了环境压力,更培育了循环经济新业态。
累计完成34.09万户居民清洁取暖改造,年减少燃煤102万吨。106家重点企业清洁运输比例达76%,市区主城区出租车、环卫车新能源比例分别达74.1%和76.1%,工业企业营运类新能源货车占比达18.1%,绿色交通体系正在逐步构建。
建立覆盖全市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积极探索将碳排放控制融入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等环境管理制度,推动在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过程中协同落实降碳措施,实现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互促双赢。
今年截至10月8日,晋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六项污染物绝对值均创历史最佳,六项污染物浓度均大幅下降。其中,综合指数为3.50,全省排名正数第5,同比下降16.86%;优良天数为236天,同比增加41天;PM2.5为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24%;PM10为5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64%;CO为1.2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00%;NO2为1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00%;SO2为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0%;O3为1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0%,因臭氧超标损失的优良天同比减少39天。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持之以恒保持战略定力,接续奋斗、久久为功,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让晋城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