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地方发展
  • 中宏网首页 >
  • 地方发展 >
  • 正文

风雨中,他们守护“粮袋子”——记曲阜市石门山镇北焦沟村第一书记奋战秋收一线

2025-10-14 16:09:59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持续降雨天气使曲阜市秋收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曲阜市行政执法局派驻石门山镇北焦沟村的第一书记孔明和轩海滨,连续多日奔走在田间地头,并积极协调派出单位力量,组织带领局机关干部职工20余人组成抢收突击队,共同投身秋收一线。在泥泞的玉米地里,第一书记带领的这支特殊队伍成为秋收战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图片11.jpg

  “我们率先下地,帮助村民抢收,决不能耽误收粮!”10月13日,两位第一书记与村“两委”达成共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秋粮抢收“保卫战”就此打响。

  今年秋季,山东地区遭遇持续阴雨天气。“近年来我就没碰见过这种持续阴雨天气的情况。”60多岁的北焦沟村村民王林亮望着连绵阴雨忧心忡忡地说道。田地湿滑泥泞,传统的轮式收割机无法下地作业,而阴雨天气不仅影响收割,更导致已收获的粮食难以晾晒,面临发芽霉变的风险。

  面对严峻形势,北焦沟村迅速启动农业应急响应,围绕抢收、抢晒、抢烘三大关键措施,在全村开展全方位、地毯式摸排。两位第一书记一方面对接水利和农业部门获取技术指导,梳理低洼地块清单,组织包村干部组建“清淤队”,分片清理田间路间沟渠;另一方面精准掌握玉米等主要秋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未收获面积,同时对收割机械、烘干设备、运输车辆、晾晒场地、仓储设备等关键资源进行整合,树立全村“一盘棋”的思想。

图片12.jpg

  在抢收工作中,北焦沟村借鉴山东省各地应急抢收的有效做法,针对积水地块机械难作业的痛点,紧急协调调配适用于泥泞地块的履带式收割机。与此同时,针对雨后粮食晾晒难、易霉变的问题,村“两委”开放村委会大院、文化广场等公共场地作为临时晾晒点,并组织驻村工作队员轮班承担粮食的翻晒、看护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首日抢收行动中,两位第一书记组织包村干部和村民40余人,历经两天的连续奋战,成功抢收玉米约2万斤,确保了这部分粮食在降雨间歇期及时归仓。

  “家里就两个劳动力,要不是村镇里干部们来帮忙,我这2亩玉米真不知道要收到什么时候。”村民孔令明看着自家收获的玉米,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这场抢收战中,应对秋涝造成的秋收困难,农民群众不等不靠,采用人工收获。各村积极开挖排水沟,铺设进地涵,维修生产路,用于农田排水,方便群众庄稼运输。有条件的农机手新购履带式收获机7台,改装履带式玉米收割机2台,全镇履带式玉米收获机达到12台,全部投入秋收工作,积极推进秋收进度。

  在北焦沟村的示范带动下,石门山镇各村积极响应,各驻村书记、包村干部、网格员、农技人员逐村逐地块排查,全面摸清秋粮成熟进度、土壤情况及田间积水情况。对机械难进的积水地块,党员干部带头组建“抢收队”,帮助村民群众人工抢收粮食,形成了干群同心的生动局面。

  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石门山镇秋粮抢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雨后初晴,北焦沟村村委大院铺满了金黄的玉米,驻村干部们仍在轮流翻晒看护,确保收获的粮食安全归仓。

  下一步,石门山镇将与周边乡镇烘干点“抱团发力”,建立“烘干资源共享机制”,为农户省去中间周转的麻烦,引入粮食收购企业驻镇设点,以稳定的粮价、便捷的渠道,让秋粮从“烘干仓”顺畅走进“增收袋”。同时,做好沟渠连通的整治工作,增加适用机械的社会保有量,加大烘干设备购置力度,全面提升农户生产能力。(通讯员 付琳)

编辑:马婉君
审核:蔡旭东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