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地方发展
  • 中宏网首页 >
  • 地方发展 >
  • 正文

平安人寿青岛分公司消保科普:代理退保黑产暗网 起底百亿灰色产业链的运作真相

2025-09-15 16:46:27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当你接到“全额退保”的推销电话时,背后可能是一个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犯罪网络。在保险市场的阴暗角落,一条以“代理退保”为名的黑色产业链正在悄然运作。平安人寿青岛分公司提醒:看似简单的骗局背后,实则隐藏着一个结构完整、分工明确的犯罪网络,每年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

  黑色产业链的四大层级

  第一层级:信息获取团伙

  这些团伙专门从事客户信息收集,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保险客户资料。他们的信息源多种多样:有的通过黑客技术入侵保险公司系统,有的通过收买保险公司内部人员获取客户名单,还有的通过伪装成保险公司客服进行电话调查来收集信息。

  第二层级:推广引流团队

  这个团队负责通过各大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引流。他们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地方投放广告,使用“专业维权”“全额退保”等诱人话术吸引潜在客户。他们会分析用户的搜索习惯和浏览历史,向那些曾经搜索过“保险退保”“保单现金价值”等关键词的用户推送广告。

  第三层级:话术培训与证据伪造工场

  这是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核心”。专业的话术团队会编写详细的“教程”,教导业务人员如何应对客户的各种问题,如何诱导客户提供个人信息,以及如何伪造投诉材料。证据伪造团队则专门制作各种“证据材料”:伪造的聊天记录、经过剪辑的电话录音、虚假的销售误导证据等。这些材料看起来足以以假乱真,成为他们向保险公司施压的工具。

  第四层级:资金结算与洗钱网络

  这个团队负责处理资金流转和洗钱。他们会使用多个银行账户进行资金分散转移,通过虚假交易将非法所得“洗白”。一些团伙甚至设立空壳公司,以“咨询服务费”的名义收取高额手续费。

  犯罪手段的五大升级

  手段一:技术化升级。黑产团伙开始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筛选“优质客户”。那些保费高、现金价值低、投保人年龄偏大的保单作为重点目标。

  手段二:合法化包装。许多代理退保团伙注册成立“法律咨询”“金融服务”等类型的公司,以合法外表掩盖非法行为。

  手段三:跨界合作。不同地区的黑产团伙开始形成合作网络,共享客户资源、话术模板和投诉经验。甚至出现了一些“技术输出”模式,经验丰富的团伙向新入行者提供“加盟服务”。

  手段四:威胁升级。部分团伙采用软暴力手段威胁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甚至对坚持原则的保险从业者进行人身攻击和名誉诽谤。

  手段五:模式创新。近期出现了一些新型诈骗模式,如假借“保险升级”名义劝说客户退旧买新,实则将资金导向非法理财产品。

  监管重拳与司法打击

  面对日益猖獗的代理退保黑产,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持续加大打击力度:

  监管措施升级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建立了保险欺诈风险监测系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异常退保模式。各地监管局也加强了对保险公司的窗口指导,要求建立完善的退保审核机制。

  司法实践创新

  司法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开始采用“全链条打击”模式,不仅追究直接实施诈骗的人员,还对提供信息、技术支持、资金结算等各个环节的参与者进行定罪量刑。某地法院在最新判决中,首次将代理退保行为认定为涉众型经济犯罪,加大了对主犯的惩处力度,并开创性地判决犯罪团伙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

  跨部门协作机制

  金融监管部门、公安机关、网信办等部门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2025年以来,全国多地开展了打击代理退保黑产的专项行动,打掉犯罪团伙数百个。

  消费者防御指南

  识别预警信号

  1.陌生来电声称可办理“全额退保”

  2.要求提供保单、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

  3.承诺“不成功不收费”,但要求签署代理协议

  4.教唆消费者通过撒谎、伪造证据来维权

  不轻易向陌生人透露保单信息

  1.谨慎授权第三方机构查询保单信息

  2.发现信息泄露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

  正规维权渠道

  1.通过保险公司官方客服热线反映问题

  2.向保险行业协会纠纷调解中心申请调解

  3.拨打12378银行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热线

  4.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保险合同纠纷

  结语

  代理退保黑产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严重扰乱金融秩序。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和技术手段持续升级,这条黑色产业链的生存空间正在被快速压缩。作为消费者,最重要的是提高警惕,通过正规渠道解决保险纠纷,避免落入不法分子设置的陷阱。

编辑:魏源
审核:吴娜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