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岁月,铭刻民族脊梁。战争年代,先辈们以血肉筑长城、护山河,将青春热血熔铸进救亡史诗;和平时期,穿越硝烟的信仰与勇气,仍指引我们回望历史、砥砺前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平安泽州公众号特开辟“铭记抗战历史,凝聚奋战力量”专栏,通过讲述民警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守护泽州平安的生动实践和感人事迹,展现泽州公安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宗旨的责任担当,让先辈的热血与信仰,在藏蓝的青春里永续传承。
我的父亲范克义,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投身公安工作的老一辈民警。他在我童年记忆中刻下最动人的警察形象,就是警察标识“三点红”——红领章加上红色的帽徽,虽然样式简朴,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庄严与信任。那身警服,不仅是一种职业的象征,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一身警服承载的是责任,是信任,是老百姓在危难之时最先想到的依靠。
而他手中那只帆布包,则是我理解他、乃至理解公安工作的起点。那只包印着南京大桥图案,外观朴素,甚至有些陈旧,但它伴随父亲走过了无数个村庄,见证了无数个日夜。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位沉默的战友,记录着父亲职业生涯中的点点滴滴。
在父亲那个年代,公安局还没有派出所,民警交通靠走、通讯靠吼。一顿饭经常分两次吃,一夜安睡可能被一声“有事了”打断,父亲提起包说走就走。那只包装着低腰雨鞋、雨衣、手电、笔记本和母亲做的干饼,我曾好奇追问,他一件件耐心解释:“下乡不是坐办公室,是真正走进田埂土炕、风雨深夜。我的包里东西齐全,饿有干粮,冷有衣裳,雨有雨具,黑有手电。老百姓在哪,公安工作就要做到哪。”
多年后,我终于换上警服,在三十多年从警岁月里,经历了警服换装,装备升级,通讯瞬间可达,公路通村入户,但父亲那只帆布包所承载的精神,从未褪色。为了抓捕嫌犯,我曾蹲守至深夜,冻得瑟瑟发抖,也曾为一条线索跋涉奔波,饿得饥肠辘辘。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父亲的不易,想起他那一代人在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年代,如何用双脚丈量出民情,用纸笔记下民心。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我深深感受到公安精神的传承:那只帆布包装载的从来不是物品,而是一个时代公安民警全部的忠诚与担当,它是不怕牺牲、忠诚奉献,是艰苦奋斗、一心为民。是父亲那一代人的“帆布包”,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警用八件套”;是过去的“手写笔记”,也是如今的“执法记录仪”。形式在变,初心未改;时代在进,精神永传。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回顾“烽火岁月”,为的是“铭记历史”,最终要实现的是“精神传承”。作为公安前辈的公安子女,我从中读懂了责任的重量,也看清了前行的方向。我从父亲手中接过的,不只是一只帆布包,更是一种跨越八十载的精神接力。它让我坚信:警察的真正荣耀,在于心中始终装着人民。这种信念,支撑着我度过了一个个难熬的夜晚,完成了一次次危险的任务。每当疲惫的时候,我总会想起父亲和他的包,想起那个物质匮乏但精神富足的年代,从而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图文 范在晋)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