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上午,滨州市滨城区召开“加快‘三区’联动发展 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主题新闻发布会,三河湖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李翠翠主持,三河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雪莹介绍三河湖相关情况,镇党委组织委员刘洋,副镇长李梦林参加。
三河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雪莹在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三河湖镇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总目标,紧扣滨城区“三河福地·五彩水乡”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创建这一核心任务,坚持在乡村振兴片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强镇发展中定好位、挑大梁,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美、民风淳、产业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聚力抓招商引资,强产业根基,全面激发镇域经济活力
今年以来,三河湖镇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不断加强新形势下招商引资工作,破局起势、提质增效,为镇域产业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经济指标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今年以来,三河湖镇规上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稳中向好,经济运行工作机制不断强化,营商环境工作持续优化,经济活力彰显、量质齐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步增长,总投资额3600万元的“三河福地·五彩水乡”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项目全面铺开,10个乡村建设类项目和1个产业类项目按期推进。二是产业链招商精准突破。立足三河湖镇资源禀赋和多元产业体系,聚焦中医药种植、现代智慧农业等十大重点招商项目,开展“点对点”分领域产业链精准招商。截至目前,成功引入三河湖镇药剂研发生产基地、三河湖低碳中药材、农业综合智慧产业园等优质项目4个,总投资额超3000万元,显著提升全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与发展后劲。三是产业集聚推动抱团共富。坚持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主线,创新实践“跨村联建”四联并进模式。根据资源优势互补、规划同向发展的原则,推动多村产业联合发展,建强“多村抱团”共富机制,成立共富公司统筹片区产业布局,通过以强带弱、优势互补、抱团合作,走出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文旅融合+特色养殖+观光农业”道路,助力村级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
聚力抓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充分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今年以来,三河湖镇聚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动特色产业链条全面升级,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一是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强化与农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打造优质果蔬及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基地,推动蓝麦全产业链向产业链后端、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三河湖韭菜”品牌价值和经济效益,梯次开发培育黑玉米、油葵、蓝莓等特色农产品,丰富三河湖采摘体验内容,为广大市民近郊出行游乐提供品质选择。二是产业建设链式突破。锚定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方向,依托沿徒骇河1500亩生态种养示范基地和多元产业体系,联合市中医医院,推动建设总投资1220万元的滨州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项目。积极探索“葵蟾共生”生态养殖模式,重点推动射干、金蟾、水蛭等中药材种植(养殖)、蓝麦全产业链深加工、中医药研学等多元业态共建共享,带动农民“接二连三”增收致富。三是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品牌效应,高质量推进景区提档升级,完善涵盖休闲度假、蔬果采摘、摄影打卡等全链条服务,深度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发掘打造植物扎染、马扎编织等特色非遗手工业,将文化基因转化为特色产业动能。精心打造集研学体验、露营休闲、餐饮服务和乡村体育于一体的“田小丫泥爪营地”。结合“滨州好品·一村一品”,推出“三河湖乡村成长营”特色研学项目,不断增强乡村人气活力。今年以来,我镇农文旅产业融合能级显著提升,累计接待市内外游客10万人次,承办各类研学、群众文化活动32场,直接拓展乡村振兴精细化特色岗位30余个,实现了以点带面创造新型经济增长点。
聚力抓民生实事,筑幸福根基,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今年以来,三河湖镇用心用情做好民生实事,全方位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立足农业乡镇实际,高品质打造“三河福地·五彩水乡”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推动党建联建、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就业带动、乡村治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6大类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各项乡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先后实施全域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及景区安全专项提升活动,擦亮和美乡村底色,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二是打造以民为本心安村居。深入实施“五安”工程,全力打造“心安家乡”建设先行区。针对农村地区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重点领域风险,全面推广“四员六步”贴心调解法,优化村居治理和基层服务水平,靠前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保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今年以来,三河湖镇12345热线问题解决率达99.39%,服务满意率100%,位列全区第一。在未成年人关爱救助方面,三河湖镇以降低“两率”为目标,精准筛查重点关注青少年台账,积极探索“乡土引航”多元化帮扶路径。今年6月,三河湖镇王素先村获评滨州市“引航计划”综合实践基地。三是创新妇女就业服务品牌。充分发挥三河湖镇“滨州市地理几何中心”区位优势,创新培育“三河湖阿姨”就业服务品牌,以家政服务吸纳妇女转移就业,以乡村产业发展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容量,加速实现产业就业双促双赢新局面。持续深化品牌内涵,探索“一村一品”和“社区微工厂”就业新模式,培育孵化“三姐妹辣椒酱”“红菊纺织”等创业品牌20余个,建成社区微工厂6处,让村民“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下一步,三河湖镇将聚焦农业强镇的历史定位,锚定“农文旅”融合发展方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注入乡村发展新动能,品质打造“三河福地˙五彩水乡”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推动三河湖镇实现历史新跨越。
抓好片区建设工作主线,实现乡村振兴新突破。优化片区“一核两翼、三岸四区、五彩产业”总体布局,加大乡村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带动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依托“田小丫”研学营地,将教育、文旅融入乡村振兴系统性工程,形成辐射全镇的研学教育产业链,持续增加城乡互动。
抓好现代农业发展工作主线,实现产业融合新突破。全力推进滨州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项目建设,推动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规范提升,提高射干、金蟾等中药材种植效能。推动蓝麦产业延链强链,提高“三河湖韭菜”品牌价值和经济效益,梯次开发培育共富菊花、油葵等特色农产品,丰富三河湖采摘体验内容,为广大市民近郊出行游乐提供品质选择。
抓好风险防范底线工作,实现基层治理新突破。以“基层组织力和基层治理能力”双提升行动为重要抓手,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探索“1+46+3”矛盾调解处置模式,不断夯实安全生产、意识形态、灾害防范、社会稳定等“一排底线”。
三河湖镇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镇未来发展的主干道,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强化特色优势产业培植,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强镇,为更高水平、更高品质建设“三河福地·五彩水乡”而不懈奋斗!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记者:三河湖镇作为典型的农业乡镇,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跨村联建”模式在片区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关键作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具体实施内容。
三河湖镇党委组织委员刘洋介绍,三河湖镇作为典型的农业乡镇,如何破解村庄发展中资源分散、产业薄弱、人才短缺等难题,一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着力点。自启动“三河福地·五彩水乡”乡村振兴片区建设以来,三河湖镇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实施“跨村联建”模式,形成了“组织联建、产业联创、人才联享、治理联动”的四“联”并进工作格局,有效打破了行政壁垒,促进了各村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一是激活了组织联建新动能。在组织联建方面,以片区联合党委为“主心骨”,根据资源优势互补、规划同向发展的原则,推动实现党员共管、事务共商、活动共办。制定《三河湖镇片区联合党委工作条例》等制度,构建“联合党委+党支部”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组织召开联建村工作例会,立足长远发展需要,科学把握村庄差异,因地制宜进行整体规划。创新为无职党员设置村情民意调查、政策宣传、纠纷调解、致富示范等八大岗位,为其搭建干事平台,并通过联合主题党日、无职党员述职等活动凝聚发展内生动力,筑牢了片区发展的坚强组织堡垒。
二是实现了产业抱团联创。在产业联创方面,着力统筹片区产业布局,推动资源整合高效联动。通过成立共富公司,全面摸排联建村资源,建立供需清单,盘活闲置校舍、宅基等资产,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链接外部企业,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共富工坊”。同时创新运营模式,一方面以“研学+”模式成立滨州田小丫研学有限公司,由片区联合党委统筹规划,企业建设运营,村民提供服务,推动了全域研学发展;另一方面以“公司+”模式成立滨州市共兴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整合联建村各类资金,共同注入到滨州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项目中,有效打破了村域限制,壮大了集体经济,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推动了人才联用共享。在人才联享方面,立足乡村振兴长远需要,聚焦人才队伍建设,联合建立乡村人才库,挖掘150余名本土实用型人才服务产业发展;依托党员轮训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培育出50余名“土专家”“田秀才”。积极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通过政策引导激发160余名党员群众、乡村能人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同时,深化驻村帮扶,精准选派10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搭建对接平台,聚焦文旅、现代农业等方向帮助联建各村理清思路、谋划项目、落实政策,打造产业增长极,构建了内育外引、联用共享的人才支撑格局。
四是实现了治理协同联动。在治理联动方面,着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联建村聚焦“五安”工程,打造三河湖镇“心安家乡”建设先行区。一是安身工程,推行“四员六步调解法”,促进矛盾纠纷化解提质增效,今年以来,联建各村实现了0信访;二是安业工程,打造小鱼钩、蓝麦加工等共富工坊,推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三是安居工程,集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营造舒适和谐居住环境;四是安康工程,积极与滨州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对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常态化组织开展义诊活动,提升了村民健康水平;五是安心工程,实施“引航计划”,做好特殊群体关爱工作,以心理健康服务开创基层治理现代化新格局。
记者:今年以来,三河湖镇将创建“三河福地·五彩水乡”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是如何布局的呢?
三河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雪莹介绍,今年以来,三河湖镇紧抓创建省级衔接推进区重大机遇,紧扣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三位一体”要求,秉持“资源互补、产业成链、村庄抱团”理念,确立了“一核两翼、三岸四区、五彩产业”的总体布局,着力打破村域界限,推动集中连片、融合提升、整体振兴,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体。
一是在具体布局上,坚持高点定标、规划引领。以三河湖镇乡村振兴综合基地为核心,强化其党建引领、人才汇聚、产业融合的核心引擎功能,辐射带动全域。同时依托徒骇河生态廊道主轴,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与高效现代农业两大发展翼,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徒骇河沿岸村庄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四大功能片区,农渔文旅融合区突出农旅、渔旅休闲体验;产学研教示范区聚焦农业科技研发与教育培训;特色农业发展区重点发展精品高效种植养殖;宜居宜业促进区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
二是在产业支撑上,坚持系统谋划、小步快跑。聚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拓展产业融合深度,优化提升“河湖胜境·水云游(文旅)”“陶令归园·蝶恋花(菊花)”“果禾飘馨·沁园春(果蔬)”“耆英颐养·临江仙(康养)”“党旗映照·满江红(红色研学)”五彩产业体系,通过高效盘活闲置资源,坚持“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深度挖掘资源潜力,大力推动“农业+文化+旅游”产业联动,重点打造了堡集村“黄河大集·百年堡集”、小王村“明清古渡·小王渔庄”等文旅IP。同时,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在射干等中药材生态种植、精深加工及三河湖地标韭菜培育技术上寻求突破,促进产业前延后伸、上下衔接、横向联合,以此加速农文旅深度融合,激发乡村经济活力,推进一二三产高质量融合发展。
三是在民生福祉上,坚持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着力创新经营主体,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吸纳农户就近务工、稳定增收。纵深推进“双创富民”行动,优化创业环境,吸引返乡人才项目集聚发展,培育壮大本土创新创业群体。同时,强化乡村就业服务支撑,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重点保障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就业托底。通过多措并举,有效完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机制,确保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切实提升民生福祉。
记者:请问三河湖镇在推进民生事业发展方面,特别是解决重点群体就业和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并取得了哪些成效?
三河湖镇副镇长李梦林介绍,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三河湖镇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三河湖镇紧扣重点群体需求,精准施策,在促进妇女就业和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两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聚焦妇女赋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针对农村妇女就业困境,创新培育“三河湖阿姨”就业服务品牌,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高质量充分就业,现已培育妇女创业带头人15名。今年以来,累计举办金牌月嫂特训营10期、专项技能培训18场、就业推介会16场,覆盖2000人次,培训储备库纳入妇女700名,精准匹配妇女就业岗位215个,建设社区微工厂6个,直接为家政服务、纺织加工、鱼钩加工、乡村研学等产业输送妇女就业人员1200余名,切实体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户、带动一村”的倍增效应。
二是深化源头治理,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防线。在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方面,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着力构建“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社会参与”的“乡土引航”工作体系。通过网格化排查,对辖区内重点失学失业青少年及存在治安风险的未成年人,全面落实“一人一策”动态管理。积极联动市检察院未检部门、阳光社工等专业资源,协同妇联、民政、派出所、社区(村)等本土力量,形成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半年来,组建32人“引航员”队伍,累计开展青少年心理辅导、家庭帮扶等活动23场次,为6名重点失学失业青少年及9名存在治安风险的未成年人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服务,同时延伸服务至32名困境儿童、21名残疾儿童、2名留守儿童,确保全覆盖、无遗漏。
下一步,三河湖镇将紧扣民生需求新变化,持续深化拓展两大领域工作。在促进就业与基层治理融合方面,立足返乡人员就业和公益岗有序衔接的转型需求,创新实施“技能提升+公益服务”双轮驱动计划。一方面,聚焦乡村劳动力技能短板,开展更多轮次精准化就业培训,优化岗位对接机制。另一方面,着力深化“三河湖阿姨”品牌内涵,实现职业素养提升、优良家风培育有机结合,将其打造为连接“就业服务、乡村治理、公益服务”的核心纽带,显著增强品牌的社会治理效能。在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与成长支持方面,定期开展“三河湖乡村成长营”关爱困境儿童系列活动,加强对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的专业培训,不断完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为困境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持续扩充和优化“引航员”队伍的专业能力与服务覆盖面,精准对接不同未成年人群体的发展需求。对有就业意愿的未成年人,积极对接优质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爱心企业资源,帮助其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对有复学意愿且具备条件的未成年人,将积极协调滨州市高级技工学校、鲁北技师学院等院校资源,争取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全力支持其重返校园完成学业。(图片来源 三河湖镇人民政府)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