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7月25日,由安斯泰来支持的前列腺癌疾病科普及治疗进展交流会在济南举行,山东省立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宁豪主任接受采访,围绕前列腺癌的流行趋势、早筛策略与精准治疗进展展开深度解读,为公众厘清疾病防治的关键要点。
高发与隐匿并存,早筛是破局关键
前列腺癌已成为我国男性重要健康威胁。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2022年新发病例约13.4万,死亡病例约4.75万。宁豪主任指出关键矛盾:“我国前列腺癌死亡发病比达0.337,显著高于欧美发达国家。”早期症状易与前列腺增生混淆,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转移。他警示:“当前列腺癌出现骨痛或病理性骨折时,多已进展至晚期。”
这一现状凸显出早筛的重要价值,宁豪主任强调:“50岁以上男性应每年接受血清PSA检测,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需提前至45岁启动筛查。直肠指诊(DRE)及多参数磁共振(mpMRI)可作为重要补充手段,三者构成筛查‘金三角’。”
治疗走向精准,新一代药物延长生存窗口
前列腺癌治疗需根据分期制定个体化方案:早期患者可选择根治性手术或放疗,晚期则以全身治疗为主。“针对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现代治疗已从传统去势手术发展为药物去势联合新型内分泌治疗的精准模式”宁豪主任说明,“新一代AR抑制剂通过高亲和力阻断雄激素受体(AR)信号通路的核转位与DNA结合,实现三重治疗目标——快速深度缓解、延缓疾病进展及延长生存周期。”
关键临床研究证实其显著获益,新一代免疫抑制剂的规范应用可使mHSPC患者中位总生存期(mOS)超过8年,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约60%。宁豪教授特别提醒用药原则:“药物选择需综合评估疗效与安全性,频繁更换药物易导致耐药。只要当前治疗方案有效且不良反应可控,应坚持规范治疗。” 新一代AR抑制剂安全性良好,治疗中断率显著低于传统方案,不良事件停药率更低,频繁换药易引发耐药,持续治疗才能维持疗效稳定性,这对长期管理至关重要。
全程管理护航,从治疗到康复的全面支持
除药物治疗外,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康复管理同样关键。术后康复与生活干预是重要环节。宁豪主任结合临床经验说明:“约90%术后尿失禁患者可通过持续盆底肌训练在6-12个月内逐步改善。对于骨转移患者,需加强骨保护治疗预防病理性骨折。”在生活方式干预上,患者可以增加番茄、紫甘蓝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蔬果摄入,每周摄入两次深海鱼补充Omega-3脂肪酸,同时控制动物脂肪摄入。规律运动、戒烟限酒与心理疏导,能显著改善治疗期间的疲劳、焦虑等问题。
展望未来,宁豪主任表示,“液体活检技术将推动早期诊断革新,人工智能影像识别系统可提升诊断效率,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则能实现复杂病例的全程管理。” 前列腺癌的防控,本质是“早发现、早干预、全程管”的链条。随着早筛普及与创新药物的应用,前列腺癌正逐步成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为患者争取更长久、有质量的生活。唯有将技术进步与公众意识提升相结合,才能真正降低前列腺癌的危害,为男性健康筑起坚实防线。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