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人才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内生动力。针对当前乡土人才数量多而不精、平台有而不优、示范带动作用不强等问题,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以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为契机,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引领三年行动,探索形成“三级三段”乡土人才全链条选育模式,走出了一条通过优化乡土人才发展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优化政策营商环境,激活创新创业动力引擎。鄂托克前旗将政策创新作为吸引集聚乡土人才的突破口,着力破除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的障碍,构建“1+1+3+N”人才政策体系,为各类人才在农牧业领域施展才华提供保障。横向上,旗级层面制定“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新时代人才强旗助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并分领域出台人才和科技创新驱动三年行动方案等。纵向上,围绕产业布局,制定旗、镇、村三级“马兰英才”评定管理办法等N项配套政策,全方位优化政策环境。政策营商环境的优化,实现了人才集聚由“被动”向“主动”转变。配套多项具体政策,将乡土人才工作纳入考核,近三年投入经费1320万元,柔性引进专家教授48人,聘请智库专家11名,评选各级“马兰英才”,人才集聚态势向好。
完善服务营商平台,丰富成果转化应用场景。围绕农牧业产业布局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需求,按“一心四链多点”思路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站,将科技成果应用场景延伸到田间地头。横向上,构建“产业基地—工作站—实践教学基地—社会化服务平台”全链条体系,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以人才驱动成果转化。纵向上,建立“旗—镇—村”三级专家人才工作站,旗级统筹、镇级抓产业、村级抓服务,形成辐射带动格局,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平台。通过与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将课堂和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成立智慧农牧业服务中心等,2023年以来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21项、新品种220余个,科技贡献率超70%,实现技术创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打造人才发展营商生态,营造近悦远来创新氛围。依托旗镇村三级人才工作站,推行“横纵”融合的“三级三段”全链条培育模式。聚才储能阶段,按“村摸排、镇吸引、旗聘请”原则建立三级乡土人才数据库,开展培训、技能大赛等活动,构建有层次的储备路径;育才选能阶段,三级联评各类人才,实施“双百”行动,开展“组团式”“订单式”“结对式”帮扶;用才赋能阶段,实施乡土人才“三纳入”,开展跨区域人才主题活动,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生态。目前,人才发展营商生态良好,三级数据库吸纳“土专家”“田秀才”762人,组建服务队42支。每年邀请专家培训、指导不少于40期,组织学习交流10余期,培训500余人次。选派各类人员开展下乡活动1000余次,服务群众4万余人次,培养出一批带动乡村振兴的人才,19人获评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实现了乡土人才由“新农人”向“兴农人”转变。
以人才振兴赋能营商环境优化。未来,鄂托克前旗将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政策环境,分层分类完善人才队伍规划。针对乡土人才的特点,出台针对性政策,为他们在项目优化、融资支持、资源链接等方面提供配套支持,确保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供给。同时,搭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干事创业平台,最大限度地将乡土人才资源转化为全旗人才营商环境的“动力源”。鄂托克前旗的实践证明,只有让乡土人才在优质营商环境中各展其长,才能真正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何庆莹 高晓媚 张皓晨)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