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7月14日,2025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暨福建四链融合精准对接活动在福州启动。来自南京大学、郑州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的15位博士后专家组成科技服务团,奔赴福建企业一线开展技术服务,通过实地考察与座谈精准匹配技术需求。
多元场景精准对接
来自南京大学的孟凡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刘松都前往了福建汉特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参观,与研发核心团队展开了深入研讨。
作为省内首家具备全栈式智能机器人研发能力的企业,汉特云手握100余项发明专利,核心技术支撑的“笨笨家族”系列机器人已应用于北京冬奥会、兰州机场等场景,近期更凭具身智能循迹路径平滑方法专利提升运动稳定性。
“看到企业主动拥抱人工智能,让新技术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这给了我们AI研究者莫大的信心。”孟凡坦言,福建与福州在AI领域的前瞻布局,有望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他表示,此次走访让科研团队更清晰地捕捉到企业的实际需求与技术痛点,未来将把这些需求梳理为具体的合作方向与技术要点,推动合作从“意向”落地为“实效”。
刘松博士也表示,汉特云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研发能力令人瞩目,接下来也希望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细化技术合作方案,推动合作从技术探讨迈向落地转化,为智能机器人的产业化应用再加力。
在马尾区中建海峡的会议室里,来自郑州大学的博士后李攀与企业技术团队的交流持续升温。在回溯企业发展历程后,他深有感触:“企业的需求就是科研的靶心,工科研究唯有扎根产业土壤,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转化。”
走进福州市洋泽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来自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博士后马攀勤与负责人聚焦海产加工业升级展开热议。“罗源鲍鱼产业全国瞩目,发展成果令人振奋。”他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提出,希望在沙蚕技术应用领域与当地携手,推动该技术的临床效果研究走向深入。
科技赋能医疗革新
福州市孟超肝胆医院内,来自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的博士后周星辰就肿瘤新抗原多肽疫苗研发与科研人员展开深入交流。“我们团队的动态设计与合成技术,能破解传统外包‘针对性弱、周期长’的难题,为临床转化按下‘加速键’。”周星辰表示,这种“企业出题-博士后解题”机制,有力推动了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期待双方细化合作路径,让技术早日惠及患者。
福清市医院作为全省首批通过三甲评审的县级医院,其智慧化建设让走访的浙江大学博士后王帅印象深刻:智能机器人送药系统实现“药到病除”的精准配送,仿真模拟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医疗人才成长搭建“实战舞台”。“科技赋能下,医院的医疗水平与服务能力已成为行业标杆,这种变革令人震撼。”
深化“四链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
在连续多场的参访研讨后,参加活动的博士后们一致反馈:深入生产一线的实地对接带来显著成效。在谈及参与此次活动的体会时,周星辰博士说:“报名后,市人社局根据我的研究方向,主动协调对接当时未申报的企业促成合作,让我们能真正把科研创新成果落到生产线上。”
企业应用新技术的决心极大增强研究者信心,现场发现的技术瓶颈为科研攻关明确了方向,打通了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技术能够精准找到产业落点。
福州市近年来持续优化人才政策体系,为高层次科研人才服务地方产业创造了良好环境。本次科技服务团活动是深入贯彻人社部《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政策措施》的重要举措和生动实践,也是福建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关键抓手。福州市人社局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建立“企业出题-博士后解题”联合攻关机制,通过共建产业实验室、探索“研发代工”等柔性合作模式,为福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省人社厅将以本次活动为示范样本,持续搭建高层次人才与产业对接桥梁。推动“博士八闽行”活动形成长效化、品牌化效应,借力10月在晋江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主动对接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靶向引才。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福建正推动“四链融合”走深走实,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提供坚实人才与科技支撑。(图文 主办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