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在库尔勒金川矿业有限公司的千米井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牢牢扎根在煤海深处,从副井提升机房的方寸天地到井下巷道的岩壁之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扛起了矿井亮化、物料运输、供风供电的重担,让党旗在生产一线高高飘扬,成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红色引擎”——他们就是机运区党支部的党员们。
航拍库尔勒金川矿业有限公司
方寸天地里的铿锵玫瑰
近日,库尔勒金川矿业公司机运区副井提升机房的仪表盘上,指针在红绿区间精准跳动,操作台后的两位女工目光专注,手指在按钮间灵活移动。这个被称为矿井“咽喉”的地方,是全矿物资运输和人员上下井的生命线,而守护这条生命线的,正是机运区党支部精心培育的“娘子军”班组。
杜娟是“娘子军”班组里的一名党员,她记得刚接手时的场景:老式提升机的操作全凭经验,报表记录常常潦草不清。“党员就得啃硬骨头。”她带着姐妹们把《提升机安全操作规程》拆解成32个操作要点,贴在控制台旁的看板上,利用班后会进行逐人过关考核。如今,班组资料柜里的记录本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连检查的上级领导都忍不住赞叹:“这哪像煤矿女工的手笔,比办公室文员还细致!”
“简单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用心做。”这是杜娟常挂在嘴边的话。提升机每班要完成40余趟提车任务,从井下物料运输到人员接送,每一次启停都关乎安全。有次深夜,仪表盘突然显示油压异常,正在值班的杜娟立刻按下急停按钮,带着组员分头排查。当发现是油管接头轻微渗漏时,她跪在设备旁用扳手紧固,油污顺着袖口钻进衣服,冰凉的液压油溅在脸上也顾不上擦。
“杜娟作为党员,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提升机司机付钱钱说。
十余年里,班组的5位女职工记不清处理过多少起突发故障:开关安全回路断线时,她们练就了“听声辨位”的绝技;防跑车装置指示灯失灵时,她们摸索出“手动联控”的备用方案。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的奖牌挂上墙时,杜娟和姐妹们只是笑着擦拭操作台,对她们来说,最大的荣誉是“十余年零差错”的安全记录,是井下矿工那句“看到提升机灯亮,心里就踏实”。
凌晨的红色突击队
2024年3月18日晚上,选煤楼下的主变压器突发短路,整个矿井陷入停电危机——通风系统停转意味着井下氧气将逐步耗尽,排水泵停运可能引发淹井事故。正在值班室整理党员档案的党支部书记李帅东抓起安全帽就往现场冲,楼道里遇见的党支部副书记马朝前、党员任友中等人,默契地跟了上来,脚步声在寂静的走廊里敲出急促的鼓点。
“电源导换方案必须十分钟内落地!”李帅东在临时碰头会上斩钉截铁地说。他蹲在变压器旁用矿灯照亮线路图,手指沿着电缆走向快速滑动,党员们分头行动:马朝前带人架设临时电缆,任友中协调配电室切换开关,当井下主通风机重新轰鸣时,工友们的额角已挂满汗珠。马朝前抹了把脸笑着说:“党员就是矿井的保险丝,关键时刻不能熔断。”
深夜两点的寒风卷着煤尘掠过矿区,更换变压器的硬仗才刚刚开始。由5名党员和其他工友组成的突击队身影在探照灯下格外醒目,58岁的任友中背着手电筒,正弯腰检查起吊绳索。这位有着30年工龄的老党员,高血压药就揣在工装口袋里,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让他每弯腰一次都蹙紧眉头。
“任师傅您歇着,我们来就行。”年轻党员想接过他手里的扳手,却被拒绝:“我这老骨头还能扛,当年突击队里我可是先锋。”
马朝前站在吊装指挥台上,对讲机里不断传出他沉稳的指令。当2.5吨重的新变压器被稳稳安放到基座时,任友中靠着墙根掏出降压药,就着矿泉水吞下,望着朝阳里泛着晨光的天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机运区党支部就像这井下的电缆,看似普通,却要时刻带领我们传递温暖与力量。”任友中说。
90天的生死时速
2024年的夏天,新疆金川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决定冲刺国家Ⅰ类(仅限井工煤矿)中级智能化示范矿井标准,计划4个月完成建设改造工程,时间短、任务重,各基层区队都没有富余人员,机运区党支部召开支委会,决定向金川矿党总支主动请缨完成这项工作任务。
机运区党支部会议室的白板上,“90天攻坚倒计时”的红色数字格外刺眼,270台液压支架、1台采煤机要从老工作面回撤,再转运到新工作面安装,每台24吨重的液压支架,都需要像绣花一样精准运输。
“实行双跟班制度,党员必须守在现场。”李帅东在动员会上说。11名党员分成两组,每组连续跟班12个小时,无缝衔接盯守运输线。43岁的高富强把被褥搬进了调度室隔壁的休息室,他给妻子发了条信息:“这3个月工作任务重,孩子拜托爸妈多费心。”
液压支架转运的巷道仅有0.5米宽。支部党员在弯道处画出精准的转向标记,用红漆标注出安全距离。当30吨重的采煤机需要通过陡坡时,高富强趴在地上观察轨道受力点,指挥工友用千斤顶配合绞车缓慢移动。被汗水浸透的工装能拧出水来,党员们的安全帽下都冒着白汽,却没人肯去通风口多歇1分钟。
“党员就是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坚守在战斗一线。”高富强说。
有次运输途中支架突然倾斜,高富强一个箭步冲上去用身体顶住,身后的党员们迅速找来木楔加固。“当时就想着不能让设备砸了轨道,那可是重要设备。”事后他轻描淡写地说,却没人知道他后背被擦伤的地方结了层黑痂。
井下中央供电室改造成了必须攻克的难关,要在坚硬的岩石区开凿出数10米长的巷道。
在库尔勒金川矿业有限公司配电室内,马朝前(左一)正在和工友一起检查电器设备。
“这对我们从未涉足岩巷施工的机运区来说,无异于‘在钢板上绣花’,但是我们党支部必须上,有困难必须向前。”马朝前坚定地说。
为了赶进度,攻坚小组实行“三班连轴转”。凌晨3点的巷道里,风镐撞击岩石的声响震耳欲聋,小组成员在阴暗潮湿的巷道作业,汗水顺着安全帽带滴在地上,瞬间混进煤尘里。
“手上的泡破了又起,起了又破,最后都成了茧子。”党员向其林展示着掌心的老茧。
90天后,在机运区党支部的带领下,地坪铺成了平整的水泥地,电缆整整齐齐,供电室里的工具摆得像列队的士兵。
“以前下井像打仗,现在上班像回家。”老职工龚学龙擦拭着变电所的玻璃笑道。
以前的旧生产区,如今成了国家Ⅰ类中级智能化示范矿井的样板,这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1个月。
煤海深处的红色守护
2024年6月10日下午,井下综采面突然传来呼救声。党员严复坚循声跑去,发现职工欧建贵瘫坐在煤堆上,脸色苍白,严复坚立即背起欧建贵,在工友赵朝景的搀扶下,徒步40分钟走出井口。
“快!往医院送!”严复坚在井口接过救护车担架时大声说道。当医生诊断结果出来时,严复坚和工友们在病房外等候,医生告诉大家“再晚1小时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救助工友是应该的,而且我还是党员。”严复坚说。
机运区党支部立刻安排轮班陪护,党员们自发凑钱买了营养品,鼓励欧建贵安心养病。
职工张显勇的愁眉,是被党支部一点点熨平的。张显勇家在库尔勒市,他的妻子常年患病,他每天通勤4个小时照顾,工资也大半花在药费上。党支部在走访中了解情况后,支委会会议决定:先解决住房,再申请补助。
党员们利用休班时间粉刷了矿区闲置的宿舍,向工会申请了大病救助金,当张显勇搬进带厨房的新宿舍时,脸上挂满了笑容。
“党支部解决了我们的困难,处处为我们着想,真的很感谢、很感动。”张显勇说。
在库尔勒金川矿业的煤海深处,机运区党支部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矿灯,照亮着安全生产的前路。党员们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在艰难的任务前冲锋,让红色堡垒在煤海中愈发坚固,让党旗在生产一线高高飘扬。(图文 第二师融媒体中心 李嘉成 张曼璐 师艳丽)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